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中国科学发展指数发布 上海科学发展综合指数列榜首

发布日期:2014-11-18

    11月17日,由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和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联合研究编写的《中国科学发展指数——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其区域科学发展研究》发布,上海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科学发展综合指数的排名中名列榜首。
    该研究报告是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和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对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科学发展综合指数展开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这份报告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遵循客观、可行、可比和可操作原则,围绕着“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生态文明指数”等四大维度,“经济质量”等11个分维度,以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58个细分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排序,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各省市自治区科学发展的整体态势。同时又将31个省市自治区科学发展指数的22个核心指标进行对比,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直辖市、自治区的地区科学发展指数进行对比,以厘清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为实现城乡一体化,区域一体化的统筹兼顾、覆盖全局的未来发展战略提供指引,从而弥补以GDP为核心指标体系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局限和不足。
    根据这次公布的数据:从整体上看,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科学发展综合指数百分制得分平均水平为62.79分,全国有10个省市自治区高于平均水平。从排名上看,科学发展综合指数百分制得分排在前五位的是上海88.47分,北京85.73分,天津76.55分,浙江76.26分,江苏75.65分;排在后五位的是甘肃54.81分,云南53.14分,青海52.46分,贵州50.05分,西藏45.43分。第一名上海与最后一名西藏科学发展综合指数差距巨大,达到43.04分,这也凸显了各地区间科学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特点。
    科学发展综合指数排在前三名的城市上海、北京和天津,在四个大维度的“经济增长综合指数”、“人文发展指数”两个维度中的排序与综合指数排名一致,并且都远远高于平均水平58.60分和76.44分。“经济增长综合指数”排在前三位的是上海、北京、天津,大幅领先排在后三位的青海,新疆,甘肃。第一名上海与最后一名甘肃差距达到48.56分。“人文发展指数”得分排在前三位的是上海,北京,天津,大幅领先排在后三位的云南,贵州,西藏。第一名上海与最后一名西藏差距达到41.92分。数据分析说明几个直辖市的经济增长质量良好,“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充分激发了经济活力,提升了经济质量。而伴随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发展差距也在拉大,人文发展水平的差异问题日益凸显。
    “社会进步指数”:得分情况与各省市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社会建设水平也相对较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社会进步综合指数百分制得分平均水平为62.56分。得分排在前三位的是北京、上海、浙江,大幅领先排在后三位的河南、贵州、广西。
    “生态文明指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均不高,平均水平仅有69.74分。前3名的主要是沿海地区,排在最后3名的主要是西部城区。得分排在前三位的是广东、海南、山东;排在后三位的是贵州、新疆、甘肃。
    为了更好地反映出各省市自治区的总体情况,在综合考虑各个维度,各个分维度之后,报告还从58条评价指标中精选出22条核心指标进行进一步排序分析。由22条指标的排序分析数据显示:各个地域间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个别指标地域差距在4倍以上;地域间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基本呈现出该地域发展的优势以及不足;各个省市间个别指标差距十分悬殊,甚至出现10倍以上的差距。该数据充分反映出我国各地域间、各省市间发展情况的不均衡性依然存在,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诸如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大步迈进,将成为我国继续推进科学发展的新增长点。
    这份报告直观地反映出中国在科学发展中的短板和不足:1、当前,中国科学发展水平虽逐年提升,但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巨大落差仍然是制约深入科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应当看到,我国经济总量虽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总量排在80多位,仍大幅落后于其他经济体,还有2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下。2、就整体而言,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其经济增长点已由传统的工业驱动转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政府对社会民生、教育文化的投入力度正在加大,而由于前期以能源消费为主的发展方式,正在为这些特大城市造成环境隐患。3、城市发展仍存在着诸多难题亟待解决,城市率先实现“中国梦”的目标还存在一定距离,发展需要不断地转型升级。
    针对中国科学发展的成绩和问题,报告指出:科学发展是特大城市的发展方向,有着如下借鉴:一是发展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要由“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理念、由“国富优先”向“民富优先”、由“做大蛋糕”向“分好蛋糕”的理念转变。二是以持续改善民生为导向,加快社会转型。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让人民群众共同享受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财富或者是收益。降低低收入人口比重,大幅提高中等收入人口比重。推动财政结构转型,即通过增加财政投入,解决好老百姓所关心的住房问题、就业问题、就医问题、物价问题、环境保护问题、交通问题等等,构建城乡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继续转移农村人口,构建由农村人口为主导转向城镇人口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