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立足传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

发布日期:2014-07-09

        为深入研究交流各学科如何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海市社联于近日主办“多学科视野:中华文化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研讨会由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海市历史学会、上海市哲学学会、上海市伦理学会、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和上海市文史馆承办。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益萍主持会议,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沈国明作主旨讲话。熊月之、沈祖炜等与各学科六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

        姜义华、胡申生、仲富兰、崔宜明、李伟国、陶飞亚、徐洪兴作了专题发言。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厚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兴盛提供了无尽滋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徐洪兴教授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传统与现代的辩证关系,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又务须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务须与世界文化对接。胡申生教授条分缕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平等”、“友善”等重要概念,既汲取和传承了中国古代社会思想中的优良传统和基因,又赋予这些思想以新的内涵。崔宜明教授提出要以中国近代历史经验教训为背景,以西方优秀文化传统为参照,重新反思和总结中华民族五千年发展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文明遗产。

        学者们从各自研究的专业课题,对于如何立足传统文化弘扬核心价值观作出具体深入探讨。姜义华教授在发言中着重阐发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礼制、礼治在漫长岁月中有相当完备的发展,形成中华文明强大的软实力。在考虑如何方能“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把传统美德制度化”时,《礼记·曲礼》中所述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礼、礼制、礼治的建设,特别值得我们重视。李伟国教授提出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几乎每个有文化的中国人都能背诵,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今天对于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来说,应当大力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和人生价值观。陶飞亚教授在回顾往昔燕京大学的国学研究和博雅教育的基础上,认为“燕京国学研究其实存在一个结构性的系统”,首先一条就是燕京高层对国学高度重视,“司徒雷登懂中文,能使用中文进行交流,对中国文化是存有某种程度的敬意的。高厚德能够把《劝学篇》倒背如流。吴雷川本人是进士出身,洪业痴迷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在国学研究上成就卓著。有这么一个对国学研究有兴趣的领导层,自然能够千方百计抓住机遇,推动燕京国学的开展。”

        仲富兰教授在发言中,则从两桩成功实例即晚清的经学家俞樾老先生如何既精通学术,又擅长撰写叙事诗、咏物诗,以谐趣、调侃蕴含人生哲理,和当下的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请来各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用简捷明了的方法讲清深奥复杂的道理,引申出一个传播策略课题——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需要关注“以一种新鲜的、平易的面貌出现在当下人们的视野中,而不是抽象说教,令人生厌,以求更好地契合当下传播受众的接受心理”。

       听取七位教授的专题发言后,熊月之、陈卫平两位教授作了点评。

        熊月之教授在点评中,充分肯定7位同志的发言,认为他们的发言有学问有价值。姜义华教授发言的核心就是要重视“仁义道德的礼治教育;陶飞亚教授从燕京大学对国学教育和研究谈起对当代人文与科学教育怎么结合传统国学的传承和推动作了相当深入阐述。古代值得敬仰的人很多,但像范仲淹那样先忧后乐的人还是很少,李伟国教授很完整的表述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思想,这对培养现在知识分子和各级干部要具有崇高精神和人生价值观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和现实意义。国学需要国家熏陶、制度保障、榜样示范、历史教化、崇敬警示。陈卫平教授从哲学角度对7位发言作了综述点评,他说中华传统思想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就是来自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外来的有价值的思想。大家发言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深入认识为什么把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思想基础。怎样有批判地接受传统文化中的先进思想,怎么认识和梳理传统中的一些糟粕和先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在人们心中落细落实。

        两位教授点评后,沈祖炜、冯绍霆等几位同志作了互动发言,他们从现实社会中一些道德滑坡的思想例子中谈起,认为当前的确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系列论述,要充分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大家认为这次跨学会的学术研究开了个好头,还需要继续深入的研究,让广大人民充分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辩证关系,真正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