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追寻“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真谛与导向——2014年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首季度论坛综述

发布日期:2014-04-30

      4月13日,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首季度论坛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2013年年会在市委党校举行,研讨主题为“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本次会议由市社联、市委党校、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联合举办,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协办,120余名本市有关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博士点负责人和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会员与会。开幕式由市委党校副校长郭庆松教授主持,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王国平教授与市社联专职副主席刘世军研究员作了学术致辞,副会长周尚文教授与副会长周锦尉研究员分别主持了专题研讨的第一场与第二场,秘书长王建国教授主持自由发言并作小结。
    王国平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主线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鲜明特点之一就是运用唯物史观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改革开放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基本国情相结合,同时吸收各个国家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赋予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刘世军指出,今天的论坛以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为主题来开局,这就清晰表明了我们的根本态度和主张,那就是越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越要毫不动摇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是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命运共同体,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刻也不停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应该成为这个论坛乃至上海理论界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并始终坚持。    
    一、经济学视野中的现实、经典与方法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石磊教授阐述了对当前中国热点经济问题的看法。第一,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人类社会不可逾越的一个阶段,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起决定性的作用,那就表明中国仍然处于商品经济的社会形态。第二,劳动不能从资本和土地的关系中分离出来,分离出来以后任何一种要素只是潜在的生产要素,而不是现实的要素。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里提到,要释放一切生产要素的财富效应。第三,马克思认为,股份制其实是对私人财产制度的一种扬弃。作为积极的扬弃,中国可以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下面搞市场经济。第四,中国不要陷入虚拟经济的泥潭,不要让金融改革化为经济虚拟化。第五,农村土地要素的适当化流转才真正能够让土地从二元的刚性结构下面转化为可流动的资本,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中国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是政府,在现有的制度和宪法基础上,政府拥有地租是有法理基础的。地租最好的用途,一是兼顾土地所涵盖的全民的利益,二是提供涵盖全民利益的最基本最迫切的公共服务。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张晖明教授对改革开放作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反思。他认为,我们的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我们既要承认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这种牵引的能力、动力,同时又要承认改革到今天已经不能够像当时那样一马当先,而是在经济改革的牵引下要全面深化。      
    二、文化与价值的反思
    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黄力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文化的历史转折”,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在与西方发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国文化处于一个劣势。文化的失败打击了中国人对文化的自信心。但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没有完全消失。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中国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有一种本能的反应。20世纪30年代的所谓“中国文化本位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来自西方和国外的东西,与中国的实际是不相适合的。由于有这个政治意图,我们曾把“中国文化本位论”看作是一个落后的思想。今天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它从消极的方面坚持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从积极的方面坚守中国的传统,就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反对教条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校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所所长、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孙力教授呼吁“社会治理需要价值中轴”。中国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管理有了历史性的前提,并带来了一个可以进行治理的历史性转换。不仅仅是要注意整合多方力量,还强调政党的领导作用,强调政府的主要作用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治理当中的功能,运用软实力推动社会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知识与价值研究所所长、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何云峰教授提出“劳动价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第一,就是尊重劳动价值,因为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劳动是最基本的,人类劳动是最基本的东西,劳动创造一切,劳动创造人的本质,劳动创造社会,劳动创造人。第二,就是对人民疾苦的关心,就是我们对于人民要关爱,我们要爱人民,我们要尊重人民,我们要敬畏人民。第三,是消灭或者确切讲是缩小差别,尤其是缩小三大差别。第四,就是人类联合。这四个方面最基础的就是劳动,所以劳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
    上海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所长、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周中之教授提出“人民性是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关系的一根红线”。改革开放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怎样来加以理解?马克思为什么讲阶级斗争,讲无产阶级专政,因为他看到了工人在资本主义当中的一种悲惨的境遇,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今天的改革开放也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那么现在我们讲改革开放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可以从这个最高的价值观念上把革命和建设串起来。
    三、驾驭、创新与思辨的三重奏
    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委员、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周锦尉研究员对“驾驭改革的三个环节”作了深入浅出的阐发。邓小平领导中国改革是从三个切入点进入的,一是从农民有实践经验的但是过去受批判的“联产承包”切入,在全社会展开。第二个从广东和港澳台地理人文环境比较融合切入。第三,从上海切入。他的理论最重要的也是三点,第一是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第二是把市场经济引入中国。第三是认为中国是初级阶段。这三个原创性的东西非常助力,中国成功地驾驭了改革,走到现在难度更高了。如何对待执政党、政府所把握的权力,是如何对待自己的权力,怎么对待群众,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这三个问题,对我们执政党是个非常大的挑战。
    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袁秉达论述了“改革理论创新及其方法论特点”。第一,改革的定性与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它涉及到我们到底是什么样性质的改革,改革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当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它是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强大动力,是有力保障,是重要法宝,是关键抉择。这六条关于改革定性定位的关键词,从理论上可概括为三个基本的特点:伟大革命;关键一招;制度完善。第二,改革的方向与导向。这个领域也有四个比较重要的论点:全面深化论;政治方向论;价值取向论;目标导向论。第三,改革的动力与活力包括改革动力论、激发活力论、改革解放论、改革创新驱动论、不停改革论。第四,改革的主导与主体,包括市场决定论、政府主导论、人民主体论。第五,改革的方式和方法,包括顶层设计论、战略战术论、调查研究论、底线思维论。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常务理事王天恩教授以思辨与实证相融贯的方式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面深化改革”。中国改革的发展必然面临全面深化,中国的改革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的道路也是独一无二的。目前,关键的问题是理论和实践在很多领域都是脱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停留在抽象的层次上,必须具体化。我们哲学工作者的任务,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任务,应该是要让哲学更好地深入科学和社会实践。
    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官进胜教授着眼于国际视野来论述中国道路与中国梦,主要是关注外国人如何评论中国的改革开放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国外因而掀起了对中国发展道路研究的热潮。国外的研究不仅关注中国发展道路的内涵、特征、意义,同时更加关注中国道路所提供的经验、发展的前景以及我们新提出来的“中国梦”。
    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秘书长王建国教授对本次论坛作了小结。他认为,本届论坛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信息密度高。二是开幕式上学术致辞的指导高远有力。三是问题意识凸显自觉,问题的疑难度较高,现实针对性较准,理论学理性较强。四是学科支撑扎实广阔,与会专家注重从学科、学术与学理去寻找支撑。最后是研究方法丰富多样,诸如理论与实际、传统与现代、全球与本土、真理与价值、经典与现实、语义与语用、革命与建设、主观与客观、条件与规律、反思与批判、辩证与科学、理性与人性等,在研讨中都有所体现。  

(市委党校王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