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专题科普 > 望道讲读会 > 正文

望道讲读会丨我心中的理想大学——秦绍德《大学似海》新书恳谈会举行

发布日期:2024-10-11

 

        10月9日上午,望道讲读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馆举办“我心中的理想大学——秦绍德《大学似海》新书恳谈会”。第六届上海市社联主席、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秦绍德出席,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主持。市社联副主席、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蒋传海,市社联副主席、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陈恒,长宁区副区长顾洁燕,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吴瑞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张双利,上海市市西中学校长董君武,上海金瑞学校总校长、建平中学原校长程红兵,复旦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大学似海》责编史立丽,复旦大学哲学学院2021级本科生陈梓培,上海市控江中学高一学生张迦易出席并发言。媒体记者、中学教师、青年代表等40余人参加活动。

 

 

 

  

        秦绍德指出,大学是天空,是海洋;大学是深深的水,静静地流;大学是传统的,也是创新的;大学是世界的,更是民族的。现在怎样办好大学,他有两点愿望:一是要让大学充分发挥包容性,有“海”的胸怀,要让各类人才在大学里共同参与知识生产,让学术思想进行对话与交流,让学人学派可以讨论和争鸣,让不同文化交流交融互鉴,以培养出有创新意识的青年一代。二是要让大学“静”下来,潜心育人、潜心科研。社会不要对大学提出太多的要求,大学自身也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因此大学发展更应当具有长远眼光和长期规划,要有崇高的发展定位,要扎扎实实充实大学的内涵,办学生向往、社会尊重,国际交流繁荣的世界公认的高质量大学。


 

        王为松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战略部署。大学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社联搭建交流对话平台,邀请大学管理者、政府领导、中学校长、大学教师、学生代表等,共同探讨大学的时代使命和教育的价值内涵,着力从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历史维度和国际视野等方面,为大学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建设性意见。


 

        蒋传海提出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坚定文化自信,将自身发展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和国家的战略之中;必须融通中外办大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培养学生具有跨文化沟通交流的能力,加大国际科研合作力度,为全球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必须面向未来办大学,使我们的高等研究性大学,能够引领思想、引领社会、引领未来。


 

        陈恒从英国纽曼《大学的理想》和德国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切入,以中外大学比较的视角,对中国大学发展理念以及高等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深刻阐释。他认为人类社会越发达,人文社科的作用就越大,大学对真理的追求不能弱化,文理科教育要协同发展,学者、学术、学科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和升华。


 

        顾洁燕认为,“开放”和“改革”是校地合作的关键词。她以苏州河华政段贯通为例,分享了运用开放精神推动大学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以创新思维打通困难瓶颈的有益经验。她还提到要从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知识四个维度来做好基础教育,为具有拔尖创新型人才潜力的学生提供更多平台和资源。


 

        吴瑞君认为,大学要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有进有出,有序流动,有好的激励机制,也要有好的人才聘用制度,包括灵活多样的分类管理制度。要建立起多维度,尤其是跨学科人才评价机制。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大中小学一体贯通,要跳出局部思维,站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视角认识和思考。


 

        张双利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强调专业教育和超出职业导向的更高层次教育。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一流的标准,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是产业领军人物,更应是懂社会,懂时代,懂世界的综合性人才。国际化是大学永葆生命力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应积极推进以科研合作与学术对话为基础的国际交流。


 

        董君武认为,教育要更好满足不一样的生命个体对未来发展的需要。大学要挖掘真正对学科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大学要有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文化,招收适合学校优势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路径、目标的学生,这样才可以更好促进大学教育,并引领基础教育的发展。


 

 

        程红兵提出大学应成为城市文化“地标”、思想文化“风向标”和经济发展“路标”。大学教育要跳出“内卷”文化,为不同类型的人才提供成长通道。要将培养创新人才的链条向中小学延伸,积极鼓励大学教师走进中学举办各类讲座,把学生的思维、格局和胸怀打开。


        陈梓培同学认为理想的大学应鼓励、引导和帮助同学们跳出固化的评价指标,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求同而不趋同,存异而非去异,从而真正实现“学”的意义,即不仅汲取专业学科知识,而且是一切能让自身获得真实成长的养分。


        张迦易同学认为理想中的大学既是孕育创新的摇篮,也是包罗万象的天地。大学生不同于高中生,不再仅仅是书本知识的接受者,更是主动学习者、问题解决者和创新者。


 

        复旦大学出版社副编审史立丽介绍《大学似海》是秦绍德教授四十多年所思所感之集成,他把大学比喻为“深深的水,静静地流”,他对大学发展的思考也如深水静流般求真务实、锲而不舍。


 

        会上,秦绍德向上海社科馆赠送了《大学似海》一书。


        与会者共同表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更好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大学承载着期待,大学肩负着重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接续努力。

 

 

文、图来源   ▏社联科普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