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专题科普 > 望道讲读会 > 正文

【望道资讯】望道讲读会“在文学与哲学之间”:第六讲“苏轼的诗酒精神”

发布日期:2022-12-05

    2022年10月20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华东师大中国智慧研究院、华东师大哲学系、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共同承办的“在文学与哲学之间”望道讲读会第六讲在线上举办。本场讲座主题为“苏轼的诗酒精神”,由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朱承教授主讲,苟东锋副教授主持,两千余名师友在会议室和直播间全程参与了此次活动。

 

    苏轼为人超迈绝伦,长于歌诗纵酒,自认“痛饮又能诗”。朱承教授认为,在中国历史上,苏轼以其卓越的才华为汉语思想文化带来一场“天风海雨”,并且还长久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旨趣。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诗词歌赋的文学层面,也体现在中国文人的诗酒精神中。传统中国文人常常寓酒于诗,以此来抒发心性、情怀、志向、情趣,将文思哲理以酒诗来展现,通过酒诗来表达对于宇宙人生、性与天道的理解,展现出一种丰富而别致的诗酒精神。


    接下来,朱承教授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地阐述苏轼的诗酒精神,这三个方面分别是:功名与醉饱、出世间而即世间、一瞬与无尽。

 

    第一,功名与醉饱。人不能脱离群体而存在,因而在群体中获得“功名”并以此获得现实的嘉益或荣誉,这是世俗之人的常情,苏轼也不例外。年少成名后,苏轼一生历经宦海浮沉、人世流离。苏轼品尝过功名的好处,也饱受功名之累,但他没有沉溺于功名带来的利益或者打击,而是成为了一名“放达型的儒者”。他持守儒家理想,尊重礼乐文明,同时又讲究生活情趣,追求自在现实,顺应世俗情理,展现了儒家精神的洒脱、豁达、豪迈的一面。苏轼以诗酒年华的审美愉悦超越是非功名的荣耀或苦闷,以诗酒放达来抵消功业之累,以醉饱的混沌姿态来消解现实中怀才不遇的无奈与愤懑,以心灵的自由来抵制名利的侵蚀,这是中国传统诗酒精神之审美超越的重要表现。

 

    第二,出世间而即世间。苏轼将自己的“性道之学”展现在诗酒之中,以醉眠高饱消解人生无奈与仕途落寞,但他毕竟也依然还是世间中人,与众人一样在世俗中生存、交往。苏轼常常是希望“出世间”的,但真实的存在感,比如乡愁、离恨、亲情等,使他不能“出世间”。苏轼将“出世间”与“即世间”的纠葛表达在自己的诗词之中。同时,他不断调试自己的心理,始终热爱现实生活,活在当下,顺势安命,豁达乐观。苏轼秉持着一种“出世间又即世间”的人生观,他既不彻底否定现世的价值,也与世俗不和光同尘,而是保持自由的心灵从而在世间自在地出入,这也是中国传统诗酒精神的重要表现。

 

    第三,一瞬与无尽。苏轼以“寄寓”的态度看待人生在世,在他看来,人虽然只是暂寓住在此世,但人生也不会毫无意义。人生在世的意义何在?他在《赤壁赋》中,以水月、诗酒等属于审美领域的意象回答人生意义的追问,以诗酒、山水交织构建了一个人生的意义世界。同时,他没有脱离现实人生,对人世还有热切的关怀。对于人生意义的问题,除了诗酒山水的意义世界,苏轼也还有淑世精神超越的面向。他认为,人生而短暂,其精神价值却可长存于世,人可以在诗酒中展现人生意义,突破自己的有限性。如此,一瞬便是无尽。

 

    最后,朱承教授从“放达型”的儒者、通透又不虚无的人生境界、精神之不朽几个方面对苏轼的诗酒精神进行了总结。主持人苟东锋副教授对朱承老师的分享进行了精炼的述评,朱承教授也就线上同学们的提问对苏轼的文学和哲学观点进行了细致的交流。本次讲座圆满收尾。

 

 

来源 ▏社联科普处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