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专题科普 > 望道讲读会 > 正文

【望道资讯】望道讲读会“在文学与哲学之间”:第三讲《诗经》“思无邪”的心性内涵

发布日期:2022-12-05

    10月17日晚,由上海市社联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华东师大中国智慧研究院、华东师大哲学系、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共同承办的“在文学与哲学之间”望道讲读会第三讲邀请到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李旭老师作为主讲人,来为大家讲述《诗经》“思无邪”的心性内涵,同时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柯小刚教授也作为与谈人与大家一起探讨了本次主题,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赟教授作为主持人主持了本次会议。

 

 

    首先,陈赟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热情的介绍。主讲李旭老师兼习中西方哲学,对中西哲学以及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刻理解,使其对《诗经》的解读不拘一格,点评深入透彻。老师们为古典诗歌爱好者带来了一场文化与思想上的盛宴。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有着极高的地位,荀子曰:“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对于其取得如此赞誉,李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李老师认为:《诗经》不仅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也是中国哲学的渊源之一,要想更好的了解《诗经》,更好的理解孔子“思无邪”之言,就必须从文学与哲学两个角度去审视。


    李教授于真德秀评《诗三百》之言谈起,系统梳理历代学者对孔子“思无邪”的解读,并一一作点评,深入浅出地为听众阐释了百家之言。


    紧接着,李老师对朱子以“思无邪”为读诗法提出质疑,针对其中不通之处作了强有力的驳斥,并由此回归《诗经》本体,借由《诗经》中的部分篇章来阐述自己对于“思无邪”的思考。


    李老师以《诗经·鲁颂·駉》为例,诗中反复咏唱的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体现了鲁僖公之“立心之远”,层层递进。“思无邪”承“思无斁”而来,无斁即不厌倦,人做某事,厌倦则思松懈,想改变,无斁则不息、不改,则“心无他骛,专诚一致”,即“思无邪”。无邪即不偏斜,始终不渝。并顺势引出诗之“无邪”三义:一.情之真,天真无邪,尤见于“兴”。二.情之正,发乎情,止乎礼义。三.情之深,叮咛反复,至诚无息。


    随后,李老师再将此三义代入其他篇章进行解读,如《关雎》,《鹿鸣》等,与其主旨相结合,使“思无邪”之三义得到进一步升华,无论是《周南·关雎》之“贞”与“深”,或是《小雅·鹿鸣》之“纯”与“真”,亦或是《大雅·民劳》规箴时政之直、叮咛反复之诚,“思无邪”由始至终为无形丝线,串联《诗》三百篇之珠玉,建构“纯亦不已”的至诚之德。

 

    于末尾处,李老师谈起“思无邪”之启发,于哲学之心性上赋予其工夫意义,即复性,定性,与尽性。至此,李老师以《中庸》的“纯亦不已”作为“思无邪”之最善解,并指出其为“性与天道”合一的“至诚无息”之诗境,将“思无邪”提高到文学与哲学合一的新高度。


    与此同时,柯小刚教授也提出了自己关于“思无邪”的一些见解。柯教授由李老师开篇朱子与吕祖谦“思无邪”之争指出:朱,吕二人之争局限于“无邪”之境,并未真正探讨“思”于其中之意,并补充了一些“思无邪”的其他解读。


    随后,柯教授跳出“思无邪”三字,就前一句“一言以蔽之”阐发自己的理解,并重点讲解了“一”和“蔽”字,在另一层面上给听众关于“思无邪“更多的思考。

 

    最后,在主持人的带领下,来自全国各高校的听众踊跃提问,表达自己关于讲座主题的思考和疑惑,李老师也一一作了详细解答。


    本次讲座于10月17日晚8:00结束,此次讲座老师们娓娓道来,围绕“思无邪“这一主题声情并茂地讲述,使在场听众受益匪浅。相信这不仅是一次文学上的享受,更是哲学思辨的启迪。我们也期待在接下来的讲座中,收获更多文学与哲学的知识,感受人类智慧之美。

 

 

来源 ▏社联科普处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