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专题科普 > 望道讲读会 > 正文

【望道资讯】望道讲读会“在文学与哲学之间”:第七讲“姿本的意蕴——解析小说《她的姿本时代》”

发布日期:2022-12-05

    10月21日晚,上海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与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在文学与哲学之间》系列讲座第七讲——“姿本的意蕴——解析小说《她的姿本时代》”在线上举行。本次活动系第21届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其在学术上体现“新文科”文史哲会通的特点,旨在面向高校学生与社会大众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启迪反思当下生活,不断索求与实践智慧生活。讲座由小说《她的姿本时代》作者舒雅主讲,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陈忠、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骆冬青、上海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贾文娟与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承参与讨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哲学系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刘梁剑主持。 


 

    作者舒雅首先从《她的姿本时代》一书写作缘起、故事主要情节、人物象征寓意与写作手法技巧等四个维度作了分享。小说以医美行业为背景,运用商战的外壳,容纳了哲理、成长和社会小说的多重面向,广泛涉猎营销策划、视觉广告、消费文化、人生哲思等各方面。多棱镜式的文本特色主要旨在体现后真相时代的特征,由此从哲学与文学两个维度双向出发,借由人物间不断加剧的冲突,推动故事剧情走向高潮,主题也得以不断明确。在人物设计中,梅若伶与林乐瞳两人之间的戏剧性冲突则体现出女性意识的“幻灭与觉醒”,体现出“美”的外在性与内在性理解冲突,体现出“欲望”与“理想”之间的矛盾,提升了读者对“姿本时代”的深刻反思。 


    在针对“姿本”意蕴的解析方面,舒雅特别强调了所谓“姿本时代”突出表现为幻觉性、表演性与伪饰性等三大特征。舒雅在书中借人物之口,表达了对当代蓬勃发展的医美行业的深刻反思:“如今世界已从贩卖商品升级到‘贩卖欲望’。贩卖商品是以物品为主体,而贩卖欲望则是以人为主体,从零到无穷。消费者所消费的不过是一种被消费了的意象。”更进一步地,她对当代社会舆论中“针对女性评价倾向”展开批判:“姿本时代的女性越来越同质化,她们的所思所想并非内心声音的自然流淌,而是由传媒信息重新建构,她们具有的是所谓的媒介型人格。世界在媒体的凹凸镜中扭曲变形了,真相和伪真相混淆不清,受众在信息迷雾中不辨西东。”她认为,商家与媒体用各种幻象包围了现实生活中的女性,而“颜值经济”的重要性也不断受到舆论的重塑,“女性为了趋近幻想的自己,开始狂热地对身体和容貌进行自恋式投入”。现实与幻想的差距有多大,商家的利润空间就有多大,“姿本时代”由此形成。相应地,明星和网红各式各样的精修图,不断制造女性的标准美,这意味着审美走向极致,也走向畸形审美、技术审美,真正的美正在不断消失。舒雅借叔本华总结道:“为了和其他人一样,我们失掉了四分之三的自己。” 


    她在书中呼吁大家冷静思考舆论带来的有关“美”的界定:“你所认识的世界不过是被框定的世界,为何不试着砸碎固有的壁垒,从既有的习惯中解放出来,去看看更广阔的天地?”她认为,现代女性需要自觉地拒斥成为流行符号的奴隶,自省是否被绚丽的幻象所蒙蔽;需要自信地转向精神的幽静处,去探索更深层次的美的真谛与生命的价值;需要激发自我的各种潜能,以自己的智慧博得一方天地。 


    骆冬青教授从文学写作角度对小说《她的姿本时代》展开分析,他认为小说突出彰显了虚幻感、都市感以及媒介感三大特征。“姿本”所形成的“虚幻”来自于在各种媒介中的“美女”及其衍生的“颜值经济”:无所不在的同质化美、一呼百应的流量与名誉、唾手可得的奢靡都市生活……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姣好的身体容颜可以成为女性跻身更高阶层的资本,于是“姿色”荒诞地被资本、被技术、被媒介变成了“颜值资本”,“人的物化”也就此形成,虚幻俨然替代了现实。除此之外,他格外强调《她的姿本时代》在写作、构思过程中做到了紧凑的节奏感与结构感,运用人物间的冲突、情节的巧妙设计,使得故事不断走向高潮,避免了如传统长篇小说中缺乏节奏感的缺陷。 


    陈忠教授则从科学技术发展的角度展开讨论,他提供了“涂层”视角,认为所谓医美行业其本质而言就是“涂层”。人对美的需求与求美的过程,其实质是基本需求,本身并无价值观上善恶好坏之分。但小说揭示了涂层的深层化:梅若伶所成就的商业医美帝国里,从早期智能光波在身体外照射到干细胞,再从把金丝植入身体到整容来维持“美”,逐步从外在的涂层变成对身体的侵入。对此,他解释,在现当代媒体盛行的年代里,社会中的人会不由自主地进入到集体无意识的状态中,都市丽人们容易受到他人干扰,她们被广泛深层次地互相“绑架”、互相被“裹挟”,所以才会盲目接受对自己身体的侵害。他认为,小说很好地启发读者去追问,如何可以在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使科技相对地规范。 


    贾文娟教授从马克思主义劳动研究的角度来反思文中描绘的“姿本时代”,并认为书中人物身上主要体现出自我资本化的三张面孔:马克思、布迪厄与波兰尼意义上的自我资本化。首先,参照马克思的理论,在主人公梅若伶的身上可以看到资本家内在的贪婪、破坏性创造的精神与驱动力,看到人格化、性别化资本形成的可能,也可以看到在女性的欲望上构筑出剩余价值、大量资本增值的可能。其次,从布迪厄所讲“符号资本与社会竞争”的角度而言,“资本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能量”,一切稀缺资源都可以商品化、货币化、资本化,在一个更大的系统中进行交换,以获得社会地位的提升或其他资源。在书中,李博海使用社会资本、性资本谋取社会地位提升;梅若伶使用自己的人脉和资源帮他四处推荐,扩大他的业务范围……都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最后,书中周洁的丈夫,寄希望于炒股来大赚一笔;倪诗诗渴望通过美貌一夜成名,这些人物都是试图按照资本逻辑进行行动的劳动者。他们脱嵌于社会生活、共同体之中,以“价值增殖”为自身追求,以资本增殖、融资、杠杆逻辑来指导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充满风险,这充分体现了波兰尼所讲的自我资本化模式。除此之外,贾文娟教授认为,书中的诸多人物经历与故事为思考自我资本化对人带来的影响提供了重要范例。 


    朱承教授则立足于小说,从书中对现代症候的揭示出发,逐步反思并一一回应现代症候有哪些、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候、以及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美、培养美等三个问题。首先,他认为小说从描绘生活现状着手,很好地把当代追求颜值、流量和大数据而导致的“荒诞”加以揭示。其次,在当今短视频、碎片化阅读的泛娱乐消费时代,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深思熟虑的内容,所以,评判一个人美不美往往只看第一印象带来的冲击,使得审美停留于表层。这样,人就变成了物,从康德意义上的目的变成了工具,人把自己当成了用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工具和手段,如此,“怪现状”的出现就不可避免。最后,朱承教授认为,追求美是人之本能,但当美变成一种标准、只存在一种灵韵消失的样态美的世界将会是可怕的。他强调,真正的美是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协调统一,“文”是人改造美的状态,“质”是自然状态,“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小说中提到,“审视自我或许是凝视深渊,我们都缺乏直面的勇气”,对于读者来说,掩卷沉思,既有获得启发的“既济”,也应保持“未济”的状态,时刻反思自己在时代中的真实处境,反思自己有没有被“裹挟”在其中而不自知。 


    讲座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智慧研究院、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承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时间:2022年11月09日)

相关链接:http://news.cssn.cn/zx/zx_gjzh/zhnew/202211/t20221109_5562617.shtml

 

来源 ▏社联科普处  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