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专题科普 > 望道讲读会 > 正文

【望道资讯】望道讲读会“在文学与哲学之间”:第一讲“诗与思,如何可能——‘有无或然’的视角”

发布日期:2022-12-05

    2022年10月15日晚,由上海市社联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联合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华东师大中国智慧研究院、华东师大哲学系、冯契学术成就陈列室共同承办的“在文学与哲学之间”望道讲读会第一讲“诗与思,如何可能——‘有无或然’的视角”于线上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华东师大中文系胡晓明教授主讲,哲学系刘梁剑教授与谈,历史学系唐小兵教授主持。


 

    唐小兵教授在讲座开始时指出,华东师大有一个文史哲不分家、密切互动的优良传统。中文系的王元化先生、施蛰存先生、钱谷融先生,哲学系的冯契先生,历史学系的吕思勉先生、陈旭麓先生,如此等等,这些老一代的人文学者在思想与生活上彼此照亮,交相辉映,从而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内在化的跨学科交流,对于形成有学问的思想和有思想的学问极有助益。唐小兵教授指出,举办“在文学与哲学之间”系列讲读会,就是重新高扬这个人文主义的传统,推进文史哲师生之间的交流和融合,让人文学科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反响。


    讲读会正式开始后,胡晓明教授首先指出,本次讲座有两个关键问题,一是诗与思的关系,二是有无关系。诗与思的问题渊源悠久,尤其借助对钱锺书先生的观点的探讨来展现出诗歌与哲学的关系。胡晓明教授认为,诗歌与哲学是联系的,诗歌也可以作为哲学进行阅读。“有无”的问题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包含了知识论、价值论、人性论、宇宙论等多维度。“有无或然”“有无相生”“有无相克”等思想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简要的总体介绍后,胡晓明教授便借助具体的诗歌实例从“有与无”的角度打开了研究诗与思的新视野。胡晓明教授分别从“儒与诗”“道禅”“西诗”“现代新诗”四个方面阐明诗中的“有与无”。在前两个方面,李商隐、王勃、王维的诗都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与“无”的张力以及有无相生的诗意哲学命题。就“西诗”而言,由于受到神学传统的影响,西诗中的“有与无”则更多是与神相联系的,既与中国古代诗歌有可联想的共性,又体现出独特的哲学思维。在“现代新诗”方面,胡晓明教授通过对比泰戈尔与冰心的诗歌来引导大家思考有与无的对立以及融合。


    在讲解进入尾声时,胡晓明教授总结道,思与诗的恋爱过程,彼此相缠、亲近、互惠、最终相像,诗走向思,思也变成了诗。而有与无最具有诗的亲缘性。又感性又理性,又相即又相离,又灵动又深邃,又平常又高远。最深的诗也是哲学,最深的哲学也是诗。

 

    刘梁剑教授在与谈中认为,讲座带领我们领略了诗歌中的思想之美。他进而引牟宗三关于人之有限与无限的体证与哲思、王船山对阮籍五古的点评佐证“有无或然”的观点。他还认为,诗与思、诗歌与哲学的关系,一方面是诗是否可以思,另一方面则是思如何通过诗得到表达。在哲学研究中能否引进诗歌并使诗作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表达为未来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唐小兵教授总结指出,对中国古典诗词素有研究、并且经常创作古体诗的胡晓明老师在会通中西的诗歌文本及其语境的基础上,将诗歌与哲思融合的可能性阐发得淋漓极致,尤其是在有无这一对哲学理念的映照下,结合中国古典诗歌、现代新诗和西方诗人的诗作,具体而微又真切形象地将听众带入了一个玄之又玄美妙至极的诗歌之夜,相信将给与会听众留下长久的记忆。

 

    讲座的最后是听众提问环节。来自全国高校的听众就讲读会的内容积极表达了自己的思考与问题,胡晓明教授也对各问题回应以积极的互动与耐心的解答。

 
 
 
来源 ▏社联科普处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