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专题科普 > 望道讲读会 > 正文

【望道资讯】上海何以成为“光明的摇篮”?史学家熊月之给出了一串密码:3446

发布日期:2021-10-29

 

        10月28日上午,“上海何以成为‘光明的摇篮’”望道讲读会主题活动在上海市社联举办。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熊月之、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围绕《光明的摇篮》一书,共话上海的红色历史。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出席。

 
        《光明的摇篮》是熊月之历经三十年精心打磨的原创力作。该书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为坚实底色,是一本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的党史读物。1949年5月29日,新华社发表毛泽东同志亲自修改批准的社论《祝上海解放》,称赞上海是“近代中国的光明的摇篮”。在熊月之看来,“光明的摇篮”是毛泽东同志对上海红色文化的一个高度概括。上海何以成为“光明的摇篮”?熊月之在现场导读中列出了一串密码:3446。第一个“3”,指的是红色文化的分类,“我把中国的红色文化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根据地,第二类是纪念地,第三类是既非根据地、也非纪念地,但是兼具根据地和纪念地两者特点的地标。上海现存各类红色资源612处,兼具根据地、纪念地特点,在全国红色资源地标中独具特色。”“4”指的是上海的红色文化特色,可以用“闳、深、雄、奇”四个字来概括,它们相互映照,共同汇成了上海红色文化的美妙乐章。接下来这个“4”,指的是上海的独特性可以通过四重空间来解读,即:上海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上海与江南、全国乃至世界的空间关系。最后一个“6”,也是最为关键的,指的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在上海所依托的六大支撑因素,即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系统、工人阶级与先进知识分子的社会基础、发达的水陆交通系统、便捷的邮政通信系统、可供依托的社会组织系统、可资利用的租界安全缝隙。正是在这些因素的相互支撑之下,党才得以在上海诞生,由此成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苏智良认为,《光明的摇篮》是一部匠心编撰的红色读物,是史学大家精心撰写通俗读物、通俗命题的一个典范,是深入学习党史、深度研学历史的一条捷径。他特别为大家划出了两处重点。一是通过阅读“新文化运动基地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盛况”章节,可以深入发掘新老渔阳里在党的创建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二是加深对“为什么是法租界”这一篇章的理解。该章通过城市区域历史的纵深比较,从文化传统的层面深度阐释了当时法租界所具备的“安全缝隙”效应。

        在互动环节,两位学者就上海的红色文化与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关系,怎样通过创新形式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年人了解上海的红色历史等问题与现场听众作了交流互动。

        望道讲读会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创办于2014年,倡导讲读结合,互动交流,中西会通,古今对话。讲读会以“十年读书,以启学林,沉浸浓郁,含英咀华”为宗旨,致力于为市民打造“博约兼顾、广深结合”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1年10月28日)

相关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18852

 

来源 ▏社联科普处、上观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