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专题科普 > 望道讲读会 > 正文

【望道资讯】城市规划如何以“人”为尺度?普通人又能为城市建设做什么?专家们这样说

发布日期:2020-08-19

        城市的物质空间是一个容器,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其中人的活动。城市的更新和治理如何以人为本?人民又如何发挥主人翁精神,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8月16日,在“你好,我的城——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面面观” 望道讲读会2020上海书展特别活动上,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孙甘露,复旦大学教授唐亚林,小红书执行总编辑陈冬芳分别从不同角度发表见解,并与公众展开交流。



公共空间规划要以人为尺度


        城市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口集聚、经济集聚和各种资源的集聚。资源分配到每个人身上非常有限,就更加需要公共共享的空间,来满足大家对于空间的需求。谈到城市公共空间,人们一般会想到广场、公园等等。在伍江看来,街道才是最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间。但在过去,它却失去了其应该有的特点——


        “街道应该是人们可以在其中从事各种各样的生活,有着浓浓的市井味。但它的功能却变得越来越单一,规定这条路只能开车,这条路只能走路,购物也专门指定到购物中心。”但事实上,人的生活是丰富而复杂的,不可能把自己24小时要做的事情规划得泾渭分明,“我们希望一个好的街道是可以通行,是可以散步的,是可以驻足的,是可以交往的,是可以饮茶的,是可以会友的,是可以谈恋爱的,这才是好的街道。”他这样说。


        在伍江看来,城市空间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公共性。为大多数人的,才叫公共性。因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要有人的尺度,不能停留在漂亮的“规划设计图”里,因为城市空间是为市民用的,而不是光为了“看”。“我们做城市规划的时候要对称、要轴线、要大广场,没有人看得见,当然少数爱好者可以通过无人机去拍漂亮的照片。可我们生活的地方是在地上,要具有人的尺度。什么是人的尺度?这就是直觉,太大太远我走不过去,我也不舒服。所以广场不能太大,街道也不必太宽,但是要多,最好所有的街道都能走人。”


        伍江所说的“尺度感”也得到了在场专家的一致认同。孙甘露就提到,曾经有位作家说过,在文学创作中什么都可以虚构,但人生活的场景,包括街道、建筑等等公共领域,是不可以虚构的,因为它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形成才有意义。“作家也是一个建筑师,是语言建筑师,是想象的搭建。文学作品中,如果你超越了人的正常生活经验,就不可信。”他这样说。


        以人为尺度,好的城市空间不仅要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消费,还需要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孙甘露就以思南街区的公共空间改造为例,讲述了如何通过举办思南读书会、思南书集等一系列文学活动,建构起一个“梧桐树下的人文心脏”,让阅读走进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也许有一天一个年轻人,路过思南公馆,路过上海书展,听到里面有一位作家在讲某个作品,从此爱上读书。这是我们想做的事情。”


不断提高全民城市美学素养


        “人民城市人民建”。作为城市主体,普通人又能为城市建设做什么?讲读会现场,一则“包子铺变身网红打卡地”的案例引发了专家和听众的共鸣:在淮海路高安路口有家17平米的包子铺,开了整整17年,成为附近居民的“街边食堂”,却因为卫生和环境状况不得不整治。如何兼顾“风貌感”与“烟火气”?在实际改造过程中,街道不仅引入了专业设计师的力量,还征集了周边居民的意见,共同“创作”了这样一个“网红打卡地”。这是“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生动写照。


        在唐亚林看来,社区营造是人民参与城市治理的重要领域。“真正的社区营造在于,小尺度的社区生活需求,我们老百姓能够自我去表达。”他曾去周家渡街道做了一年的社区营造,把老百姓组织起来,按照他们的需求进行方案设计,让他们来规划,让他们来议论,最终变成一个现实可以参与、协商、监督,最终长效维护的机制。“我们最成功的地方在于,这个项目做好以后不再是政府投入、政府建设,老百姓也不当回事,而是政府投入、老百姓参与、老百姓商量、老百姓进行监督,完全改变了城市建设与治理的原有模式。”


        不过,在参与城市建设的过程中,普通人的审美和对于城市的认知,究竟有怎样的能力?在伍江看来,一方面要敞开胸怀,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讨论中来,让每个人都认识到对于这个城市,他是可以有所贡献的。但另一方面,也要承认,每个人对城市风貌的塑造,能力是不一样的。


        他也坦言,“我们今天城市里有很多不好的东西,看上去是建筑师设计的,但其实背后是我们的城市里面很多人的审美决定的。我们整个社会的集体审美有一种幼稚化倾向,看到红红绿绿就高兴,看到金光闪闪就高兴,看到奇奇怪怪就高兴……当整个社会美学素养比较低下的时候,很难指望我们城市风貌最后是人人看得很愉悦的城市。”因而,伍江认为,要不断提高全民对于城市风貌、城市空间的素养,也就是城市美学素养。“我不能指望每个市民都是建筑师,但希望越来越多的市民懂得知道什么是好的建筑。”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人民出版社主办,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协办。

 

 

 

(来源:文汇APP 时间:2020年8月18日)

相关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wxShare/html/280467.htm

 

来源 ▏社联科普处、文汇APP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