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科普活动 > 专题科普 > 望道讲读会 > 正文

【望道资讯】一些城市频现奇葩建筑,专家:这种审美幼稚化倾向急需改变

发布日期:2020-08-18

“不能指望每个市民都是建筑师,但应该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懂得什么是好的建筑。”

 

        “今天有些城市,常常不惜以伤害城市的健康来让城市看上去更好,这种城市不是真的美,是假的。”8月16日,在“你好,我的城——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面面观” 望道讲读会2020上海书展特别活动上,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对当下城市建设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看法。


        伍江认为,“人民城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可以从城市生活、城市空间、城市风貌三个层面来理解。就城市风貌而言,它是需要塑造的,但是塑造不是一次又一次的整治,“靠整治出来的城市风貌,它只是化妆,只是整容,并没有改变城市的气质。”城市的气质从哪里来?与城市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他认为,当我们把这个城市的历史好好地保存传承下去,就是对城市风貌最好的展现。当然光这一点还不够,城市要发展,人类文明也要发展,城市风貌的传承不只是简单地复制,而是需要创新性发展,这就要靠塑造。谁来塑造?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人民是城市建设的主体。必须敞开胸怀,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的讨论中去,让每个人都认识到,对于这个城市,他是可以有所贡献的。当然,每个人对城市风貌、城市精神文化的塑造能力是不一样的。因此,要不断提高全民对于城市风貌、城市空间的素养,也就是城市美学素养,“不能指望每个市民都是建筑师,但应该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懂得什么是好的建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城市频现奇葩建筑。对此,伍江表示,“现在社会的集体审美有一种幼稚化倾向,看到红红绿绿就高兴,看到金光闪闪就高兴,看到奇奇怪怪就高兴。这样的审美倾向急需改变。”


        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孙甘露结合正在开展的2020上海书展,讲述了上海这座城市如何让阅读走入日常。上海是一座追求卓越的国际大都市,读书是一种探索精神世界的充实旅程。在上海,读书早已融入了这座城市,成为一种有腔调的生活方式。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中外文学嘉年华的绝佳舞台,是因为其贯通古今,海纳百川。上海是一座充满文学传统和底蕴的国际文化大都市,近代以来,中西文学文化在此交融,形成独特的风貌和人文景观。思南街区就是其中代表之一,那里别具一格的法式花园洋房,见证了一场又一场文学沙龙,陈望道、邵洵美、郁达夫、叶圣陶等都曾于此相聚,谈笑风生。光阴飞逝数十载,如今思南路上梧桐成荫,梧桐树下的文人心脏依旧生机勃勃。“我觉得其实作家也是一个建筑师,是一个语言建筑师,是想象的搭建。”孙甘露表示,上海书展、各种读书会,让上海这座城市有了独特的气质,体现了城市的多样性和成长性。


        活动中,复旦大学教授唐亚林、小红书执行总编辑陈冬芳,分别以“人民城市论:理论发展与实践进展”、“引领品质生活,打造上海城市文化”为主题,从城市治理、城市生活精神等视角,共同参与探讨如何打造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的人民之城。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人民出版社主办,上海东方青年学社协办。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0年8月18日)

相关链接:https://web.shobserver.com/wxShare/html/280467.htm

 

来源 ▏社联科普处、上观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