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11-10
当下逐渐被商业化的孔庙,在我国历史上是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孔庙祭祀其实是传统社会政治、文化与宗教的象征。前不久,台湾“中研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黄进兴先生应邀在沪作“望道讲读会”2015学术系列讲座第七讲,解读了历史上孔庙祀典的兴衰。
当今被当作游乐场所的孔庙
孔庙,即孔子庙,在清代末年以来,尤其经过五四运动,几乎居于一个很不利的地位。它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学者一般都很不看好。但是在今天,孔庙的研究、孔庙的祭祀,是东亚普遍的文化现象,它绝对不仅仅止于中国。
从空间上来讲,在传统上,至少二十世纪以前,孔庙的祭祀文化圈跨越了中国、朝鲜、越南、日本等国家。在时间上,孔庙的祭祀制度蔓延时间非常长,有两千多年,这在世界文明来讲是一个奇特现象。
从宗教学来讲,它就是一个神圣空间。这就是英文中所谓的“holyground”或者“holyspace”。每一种宗教都有神圣的空间,比如佛教的庙,道教的宫观,回教的教堂,孔子庙就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在1930年前后,其实孔子庙在传统社会所含有的政治、文化与宗教的象征,对于当时新一代的年轻人来说已经感觉非常陌生。尤其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人更是不知道,孔子庙的祭祀在传统中国代表什么意义。
孔庙最初就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因此,孔庙原来的性质是祠堂或者家庙。但后来乃至今天,孔庙也许被当作一个游乐场所,因为现在的孔庙基本上是商业化、观光化的孔庙,与其传统性质大相径庭。
统治阶级以孔庙维护文化正当性
既然孔子庙是祠堂、家庙,必然是他的后代,顶多加上他的门生去祭拜他。但在汉代,孔庙的性质已经从私人的祠堂、家庙,变成公共的官庙。官庙即奉祀祠,祭祀的人已经拥有官方的爵位,祭祀的资源来自官方所给予的。在历朝皇帝中,对孔庙的发展史最关键的当然是唐太宗。贞观四年,他下了一道诏令,凡天下,州县一定要建孔庙。
孔庙原本是私庙,即家族性质的庙宇,为什么封建王朝突然提升孔子的地位,给其官庙的地位,使其具有公共的性格呢?我们很难揣测历史上皇帝的真正想法,但我举几个例子,大家就可以知道,孔子代表传统中国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的正当性在哪里。说起秦始皇,大家的直接反应是焚书坑儒,但是《史记》里有记载,当秦始皇决定要焚书坑儒的时候,他的长子扶苏说“陛下,现在天下的人都诵法孔子”,“但陛下你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对付几百个儒生,为什么会“恐天下不安”呢?这反映了在当时整个中国社会里面孔子的影响和他的追随者非常多。再如,明太祖朱元璋一直觉得孔子通示天下,逾越礼制,所以他要求在整个中国境内取消祭祀,只许在京师祭孔,还毁掉很多塑像。但他后来发布了一道诏令,凡是后代继承大统者,继位之初,必须到孔庙祭告。朱元璋这样做并非情愿,而是为了维护朝廷的统治。但这还是促进了孔庙的恢复和繁荣。
这些统治者都不喜欢孔子或者儒家的文化,但又必须考虑祭孔,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在传统上对统治阶级有三个礼最重要。一是祭天,天子继承了大统要祭天。二是祭宗室,祖先非常重要。第三便是祭孔。
孔子后代在孔庙祭祀中不可或缺
传统上,普通老百姓是不能进孔庙的,因此儒教与普通老百姓就有了隔阂。东汉三块碑文留下了大量孔庙记载。从碑文记载我们知道了当时的世人是怎么看孔子的。汉代的孔子“长十尺,大九围,坐如蹲龙,立如牵牛,就之如昴,望之如斗”。当时想象的孔子就像是鬼一样怪诞,与我们了解的完全不一样。从东汉三块碑文也可以看出,当时孔子倍受爱戴,影响力很大。集资修孔庙,捐献的人范围地域很广,不仅仅山东曲阜,河北、江苏都有人捐献,捐钱的人是谁、来自哪里都会在碑文里记载。
汉末以后,魏文帝除了重建孔庙,还有一个举动让人觉得孔庙祭祀非常奇特,即他要广求圣裔,即孔家的后代。这是因为孔庙是家庙,所以有血缘的性格,只有孔家的后代才能名正言顺祭拜他。当孔庙还没有完全脱离血缘性格时,祭祀必须要有孔家的后人参与才具有正当性。所以朝廷要找到孔子的后代担任家庙主祀者。京师祭孔和孔庙祭祀这两个位阶是同等的,统治者要亲自祭祀,还必须要陪祭,陪祭的就是孔家后人衍圣公。唐朝只有曲阜用孔氏世职宰治,明朝沿用此制,明武宗时衍圣公是正一品,位居文武之首。可见,孔庙具有家庙和官庙的双重性格。
第二个孔庙的仿效效应
孔庙最初是家庙,家庙一定是在孔子的故乡——曲阜阙里。汉代被灭亡的时候,在整个中国境内孔庙就只有阙里一家。但到了明代,读书人李元善做了一个统计,整个中国境内,不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越南,总共有1563个孔庙。历史上的孔庙时建时毁。那么,阙里之外的第二个孔庙在哪里?是在东晋孝武帝太元11年建立。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之乱、八王之乱交织在一起,晋朝政权狼狈地迁到江南,并突然要祭孔,其中势必有一定的原因,即要争取文化的传承和正当性。然而由于战乱,阙里孔庙毁掉,于是孝武帝决定重建孔庙。东晋孝武帝的举动不简单,激起了后代王朝建孔庙的竞争,北方的王朝纷纷仿效,异族王朝开国之君陆陆续续想到建孔庙,因为它代表正统和道统的结合,即所谓道统的论说是要靠正统来陈述。打天下可以靠武力靠军队,但治天下就要靠有文化的儒生集团,儒生集团的精神支柱就是孔子之教。治国必须要掌握文化的正当性。孔庙地位的提升很多在异族之君,他们都很重视孔庙。对孔庙的重视,在清朝达到了一个巅峰。孔庙开始复制到整个中华帝国的境内。
孔庙与传统儒生息息相关
孔庙除了被统治者用来维护其统治的正当性之外,还要帮助统治者统治儒生,这是孔庙最关键的作用。那么,读书人与孔庙有什么关系?
在唐玄宗时期,建立了非常完整的读书人在孔庙祭祀的制度。在此之后只不过是照样沿袭。在传统中国,考科举是传统儒生的最高价值,这毫无异议。一介儒生布衣一旦考中科举,脱掉老百姓的衣服,穿上官服,各种兵役、徭役、苛捐杂税就得以减免。而改变身份的场所就是孔庙。孔庙是象征着儒生成功开始的地方,是儒生由民间百姓变成官员的地方。所以,孔庙与传统的儒生是息息相关的。哭庙更是儒生与孔庙关系紧密的典型例子。读书人在没有靠山的情况下被地方县官欺凌,遭遇不公平待遇时,可以到孔庙大哭,即哭庙,以此来对抗地方县官。地方县官之所以最怕这个举动,是因为孔庙是封建帝国掌控极其严密的地方。一旦有哭庙的举动,就一定要上报到中央朝廷,皇帝就会派人来询问。
传统中国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尽管孔庙在封建王朝和儒生中都深受重视,但鲁迅说,“一般的中国老百姓对孔子的感觉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清代礼学家秦蕙田下的论断是“尊而不亲”。一说孔子,民众只知道是圣人,其他的就讲不出什么了,因为民众没有进过孔庙,连里面祭祀的是什么根本都不知道。嘉庆九年,所有的塑像都被毁掉,只有一些神位和名字。那上面的文字,除了中文系的老师,普通老百姓根本念不出来。孔庙是封闭的,所以儒教与世界上其他重要的宗教非常不一样,它有很多特殊性,会影响到今天的宗教信仰。
在传统中国,儒家思想影响非常深远,但极少有人会说信儒教,而会有很多人信道教、佛教,这因为中国宗教的包容性很大,不是排他性或者一神论。比起西方来讲,这降低了我国宗教的冲突程度,从而出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现象。在清代的时候,这种三教合一的庙寺相当多。曾有统计,在天津附近就有900多个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我们虽然没有见过照片或者是文字叙述说孔子在中间,而都是释迦牟尼或者是老子在中间,但西方称中国为儒教中国,而没说佛教中国或者道教中国,这说明在西方看来,真正影响中国的事实上还是儒家思想。
(来源:社会科学报 时间:2015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