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5-11-18
11月15日, 上海市社会学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社会学学会主办,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和上海高校智库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共同承办。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何雪松教授主持开幕式。上海大学副校长、市社会学学会会长李友梅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吴柏钧教授分别致辞。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市社会学会执行会长徐永祥教授作了上海社会学学会2015年度工作报告。徐永祥教授介绍了学会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民主办会方针、加强跨学会学术交流推进学术合作、开展课题研究推进理论创新以及培养青年学者等方面所作的工作。
本次会议主题是“迈向‘社会治理’新机制:社会服务与社会政策的实践之路”。大会报告阶段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张广利教授主持。五名专家学者做了精彩的大会主题发言。来自本市各高校、上海社科院等单位100多名学者,围绕着“社会转型期的公平与正义”“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城乡一体化与基层治理创新”和“社会组织、社会服务与社区治理”等议题展开了学术交流与讨论。
南开大学社会建设与管理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关信平教授做了题为“社会政策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报告。关信平教授提到,“十三五”规划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如何才能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什么具体要求?社会政策在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这是目前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市社会学会副会长文军做了题为“社区为本的灾区重建:社会工作整合服务模式及其在鲁甸地震灾区的运用”的报告。报告基于2014年文军教授对云南鲁甸地震区所做的社会工作服务,试图从社会工作的整合服务角度多项目、多层次来进行灾后的社区重建。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市社会学会副会长刘欣教授做了题为“中国公众的宏观与微观公平感”的主题报告。刘欣教授认为“宏观公平”所描述的是人们对社会整合层次上的资源分配结果或过程是否公平的判断;“微观公平”指人们在个体层次上对分配所得或分配过程是否公平的判断。刘欣教授通过对CGSS2010数据的分析表明社会公平感不仅在宏观、微观层次上有所差异,而且其背后所隐含的公平原则也有所不同。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唐有财做了题为“获得感、政治信任与农民工的权益表达方式”的主题报告。唐有财教授分析了题农民工的获得感如何通过政治信任这一中介变量,影响他们在权益受损时最终所采取的权益表达方式。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贾文娟做了题为“从劳动过程理论角度看国家社会主义的内在问题与嬗变”的报告。对现实社会主义内在问题与嬗变进行了回顾与分析。
本次大会还设置了四个分论坛。四个分论坛的主题包括“社会转型期的公平与正义”“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社会治理:青年学者的视野与声音”和“社会组织、社会服务与社区治理”。第一分论坛各位学者从中国访民、新生代农民工、底层社会非正规经济、流动人口、基层治理等角度分析转型期的公平与正义;第二分论坛则从基层官员、农村教育政策、互联网、社会流动、住房等方面聚焦当今的社会政策与社会发展;第三分论坛体现了青年学者的视野与声音,各位青年学者从社区共治、农村家庭、社会工作理论、民众改革态度、文化自理等角度探讨了社会治理;第四分论坛研究主题则聚焦当前我国的社会组织、社会服务与社区治理的研究议题。与会学者围绕上述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上海市社会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