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举行2015年学术年会

发布日期:2015-11-23

    市社联学会学术活动月期间,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举办年度盛会“年会:镜鉴与前瞻”。法国央行前副行长Jean Pierre Landau、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中信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等40余位专家学者以及20余位金融界高管参加了本次年会。大会旨在分析国内经济长期改革与短期保增长形势的基础上探寻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本次会议还有多个平行论坛同时举行,探讨国际金融体系重构与G20会议、2016投资趋势前瞻、“互联网+”与经济转型、统一市场与区域经济等当前重要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6.9%,也是2009年二季度以来GDP增速首度跌破7%。在经济中速增长的现实下,如何利用好市场经济外在规律及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在十三五规划期间顺利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确保经济长期增长的动力,成为本次年会上经济学家、金融从业者一致关注的议题。

    张军指出,从全球主要经济体数据来看,人均收入越高的国家服务业占GDP比越高。近两年中国服务业增长速度高于制造业,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制造业。然而与人均收入接近的主要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却明显偏低,表明过去二十多年的高增长主要是快速工业化带来的,工业化速度远远快于城市化速度。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因此快速工业化的持续时间要短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在人均GDP相对较低的阶段,就需要依靠第三产业实现经济结构调整。考虑到中国去工业化和服务业比重上升的速度都更快,且服务业的总体劳动生产率要低于制造业,未来的长期经济增长率将进一步下降。因此,在未来更多依靠第三产业拉动GDP增长的趋势下,结合亚洲四小龙的增长经验,中国接下来20年的GDP增长率预期将在4.9%左右,届时人均GDP有望到达美国的一半。

    Jean-Pierre Landau认为尽管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资本账户,但在全球金融市场中依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前人民币与美元之间长久以来的稳定性,相当于稳定全球金融秩序的锚。在未来不断开放资本账户的过程中,中国也被寄望于以较为合理的顺序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乃至成为全球储备货币,并更好地体现出大国责任。最后,他也强调了全球利率均衡对于金融稳定的重要性。

    Reza Moghadam首先肯定了中国和新兴市场国家对于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找寻新一轮增长的动力,对世界经济复苏同样具有积极作用。未来中国将由投资驱动转化为消费驱动,不但促使国内经济结构取得再平衡,也将通过各国与中国间的深度贸易依存,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深远影响。同时,尽管当前经济增速放缓,但地方政府负债增长仍然迅猛,并面临信贷收益率不佳的问题。与整个新兴市场国家和部分发达经济体相比,中国政府债务占GDP比例较高,这是政策制定者下一阶段不可忽视的问题。

    彭文生认为,全球经济持续疲软的原因,主要是需求不足的问题。尽管全球主要经济体竞相推行货币宽松政策,却并未带来预期的强劲复苏,反而进入了“低增长+低通胀”的困局。从金融周期的角度看,当前美国已经处于新一轮金融周期的起点,而中国当前仍然处于金融周期调整的下半场,债务占GDP比重和杠杆率居高不下,导致投资和消费不足,进而影响了总需求。此外,人口老龄化、贫富分化、共享经济都对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起到抑制作用。因此,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破题的关键就在于通过三个渠道消化过剩储蓄。首先,通过利率下降引导非政府部门投资;其次,通过汇率贬值或降低外汇储备,刺激国外需求;最后,通过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增加财政扩张。他也强调,长期有效需求的提升,根本出路仍在于结构性的改革。(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