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上海人类学学会举办 纪念吴定良院士诞辰120周年学术会议

发布日期:2014-01-24

    201415日上午,上海人类学学会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会议室举办“纪念吴定良院士诞辰120周年学术会议”。

    会议首先由上海人类学学会会长、20131119日当选的中科院院士金力教授致辞。金力院士在致辞中指出,当我们在留下了吴先生身影的复旦校园里埋头做人类学研究的时候,才更真切地感受到一位大师的学术造就和人格魅力。我们曾为能仰视星空而沾沾自喜,而从星空中走来的是一位真正的大师——吴定良先生,希望我们能以更丰硕的科研和教学成绩告慰星空中的吴定良先生。

    会议邀请了几位目前在国内外人类学研究领域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人类学学者作学术报告,展示人类学的新生力量。同时还邀请了吴定良院士的女儿吴小庄女士及其亲友、吴定良院士的学生参加纪念活动。

    吴定良院士是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生物统计学家和教育家,是中国体质人类学主要创始人和奠基人,为我国人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

    吴定良院士,字均一,曾用名吴士华。1893年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1916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教育心理学系,1924年毕业后留校当助教。1926年考取“乡村教育”名额,同年8月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在心理学系攻读统计学。次年,转学到英国伦敦大学文学院继续攻读统计学,师从英国著名的统计学家和人类学家卡尔•皮尔逊(Karl pearson)教授。1928年获统计学博士学位,后又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

    吴定良先生一生中发表了大量重要的科研论文,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迄今影响深远。特别是他与著名生物统计学家、人类学家卡尔.皮尔逊(K. Pearson)教授,以及著名人类学家莫兰特(G.M. Morant)教授合著的一些论文,在国际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望。正是由于吴先生在统计学和人类学领域都有很深厚的造诣,被推荐成为“国际统计学社”和“国际人类学社”的第一位中国社员,并于1934年代表中国首次参加在伦敦召开的国际人类学会议。

    1935年,吴定良教授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的邀请,回国担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组主任兼专任研究员。在中央研究院工作期间,吴定良教授创刊和主编了《中国人类学志》和《人类学集刊》两本杂志,对中国体质人类学的发展起到奠基性的作用。1944年在国民政府的支持和资助下,中央研究院成立了“体质人类学研究筹备处”,吴定良教授担任筹备处主任,全面开展“研究提高民族素质案”的工作。抗战胜利后,由于吴定良教授在“研究提高民族素质案”的工作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国民政府于民国三十五年向其颁发“胜利勋章”一枚。

    1945年,吴定良教授应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先生的邀请,任该校史地系教授,开设人类学和统计学相关课程。在他的努力下,19479月浙江大学成立了人类学系与人类学研究所,吴定良教授任系主任兼所长。在1946年到1948年期间,他还兼任国立暨南大学人类学系教授。1948年吴定良教授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505月,吴定良与卢于道、欧阳翥、刘咸等教授在杭州发起组织成立中国人类学学会,吴定良院士当选为理事。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时,全国的体质人类学并入复旦大学,吴定良院士任生物系人类学教研室主任,是当时唯一保留人类学学科的高校。1957年获教育部批准在复旦大学创立了人类学专业,在全国范围招收人类学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吴定良院士领导下的复旦大学生物系人类学教研室在中国人类学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和支持下,使复旦大学的人类学教学和研究工作迅速蓬勃发展起来,并成为国内的一块“标牌”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一颗宝贵的种子。复旦的人类学专业曾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中国高等院校中唯一培养人类学人才的摇篮,成为我国人类学教学和科研的中流砥柱,为中国人类学事业的传承和发扬作出非常重要的贡献。

    但文革使复旦的人类学学科被迫中断,最终导致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人类学教研室人去楼空。2002年在谈家桢院士的奔走呼吁,以及复旦人类学专业老校友的鼎力支持下,复旦的人类学学科方才得以恢复,成立了“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开始文理交叉的人类学研究;2004年获教育部批准正式建立“人类生物学”硕士、博士点;2005年获教育部批准筹建“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08年正式获教育部批准成立“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0年因在人类学教学和科研工作上所取得的成绩优越,被教育部评为“优秀(A类)实验室”。

    “现代人类学”,即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体质的和文化的人类学问题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学科名称为“人类生物学”。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实验室人员已达2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32人,文科兼职教师12人,研究生一百多人。我们的教学和研究传承了复旦传统的体质人类学的精华,并融入新兴的分子人类学研究方法,利用中国古今人群多样性的体质资源和遗传资源的优势,使复旦的人类学学科更加发扬光大,学术水平处于国际学术界的前沿地位。

    上海人类学学会、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马普计算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了本次纪念会。(上海人类学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