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规模大并非能造就“一流大学”--市高等教育学会第四届大学校长沙龙综述

发布日期:2009-05-20

        年初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
        定位与特色是高等院校发展的永恒的主题,市高等教育学会第四届大学校长沙龙“上海高等教育2020年发展战略”正是围绕这一主题于1月7日召开的。会议由秘书长谢仁业主持,会长张伟江出席会议并作了总结性发言。
        常务副会长杨德广作了《中国高等教育展望--发展、定位、质量、特色》的报告。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大学生人数剧增,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99万人,是1998年的5.5倍,在校大学生人数达到2700万人,比1998年增长了4.2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多样化发展的格局和多层次的办学结构正逐步形成。但是,不能否认目前我国高校存在有办学模式雷同、办学理念趋同的倾向,高校如何合理定位、实现特色发展的问题,引起与会校长们高度关注。
        杨德广强调:片面追求高、大、全:没有特色;“为特色而特色”:形不成特色;与“一流建设”趋同:不等于特色;现行教育“评价制度”:有碍办出特色。各学校必须“正确定位、各就各位、安于本位、不要越位”。
        与会的30余位校长就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前景及对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质疑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丁钢认为:我国高等教育迅猛发展,经过上个世纪的规模扩张到现在强调内涵建设,有一个现象没有遏止,就是先升学院,学院再升大学,再招研究生,不断向综合性大学的方向看齐,不重视建设具有特色的专科或专业学院。另外社区学院主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我国由于上述两个层次没有划分清楚,导致高等教育层次结构不清晰。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王悦就高校定位和特色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到世界一流、国内一流,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规模一流。很多院校在趁国家加大投入之际增设、新开专业,一是不管工科、理科还是文科院校都想建成综合性大学,认为只有综合性大学才是世界一流;二是综合性大学片面追求学科覆盖率。长此以往,我国高校将不分文、理、工等学院,均成清一色综合型大学,各个院校专业设置大致相同,有些院校特色专业失去特色,原先强势专业也被削弱。实际上世界上许多排名靠前的知名大学规模并不大,如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2007年8月17日公布最新美国大学排行榜上连续多年位居榜首。其在校本科生约4500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约1800名,而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和校友中有3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二、探索
        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印杰在会上总结出国际化是该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途径之一的若干经验。
        现在该校已和国际上160多个高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建立上海交大—密西根大学联合学院,近800名本科生就读于联合学院,超过500名本科生、400名研究生参与该项目,46名学生获双硕士学位,50余名学生在密西根大学学习,90余名密西根大学学生来交大短期实习。
        对各院系的考核都加入国际化指标,教务处、研究生院、各院系均设国际化教育办公室,并请国外教授对院士工作进行评估,目前已完成对数学、物理、化学和药学学科的评估,2009年试点对工程学科的评估。另外,还为国际化人才培养积极提供重要的配套措施和支撑条件,包括师资、网站、课程、管理、投入、考核等。设立国际化基金,支持推动各类国际化项目。
        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对新中国成立后的院校培养模式进行了回顾,并认为该校要坚持“求其优不求其大,求其特不求其全”的办学理念,引领中医药未来新时代的发展,严格专业设置,限制规模数量,立足中医药发展,加强研究力量,体现海派中医特色,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三、建议
        如何改变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出现的盲目追求大而全、综合化的趋势,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凸现优势,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与会校长纷纷献计献策,提出积极对策与建议。
        我国原行业所属院校在经过教育体制改革以后,划归教育部统一管理,但也存在了许多问题。这些院校与行业之间的关系疏离,导致从单科性院校统一向综合性发展;行业院校原来的学科特色与优势也逐渐淡化和弱化;毕业生就业与行业之间的紧密联系被打破,影响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选择。面临这些问题,行业院校如何发展,东华大学的邱高传达了教育部高水平特色型大学论坛所取得的一些共识:原行业院校应是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部分;今后高等教育要强调分类,淡化分层。逐步恢复和加强原行业院校与行业之间的联系。
        丁钢还认为:创新是在学科交叉、高度融合的环境中产生的,而我国在大学内部,学院越设越多,不同学院从各自利益出发思考问题,也会给跨学科合作带来矛盾和障碍。这样难以培养出精通一个学科,兼顾几个学科的跨学科的领衔人物。
        同济大学章仁彪强调,中国高等教育应该寻找自己的发展道路和途径。创新性人才培养一定要鼓励个性,提倡大学的个性,人才依个性培养,否则创新性人才培养就无从谈起。
        此外,本次校长论坛还讨论了诸如将学生的评价机制延后,留给社会的问题;应强化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估问题等。

(陆勤   毛建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