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社会主义全方位调整了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发布日期:2009-03-10

        2008年12月9日,由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主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与路径”——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举行。会长夏军,副会长吴解生、杨志英、袁秉达、孙力、张振丰等与来自上海党校系统、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等高校的专家、教授以及《解放日报》、《文汇报》、《探索与争鸣》、《社会科学报》等报刊杂志的领导共100余人参加。吴解生主持,夏军作总结发言。与会者围绕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政治经济发展路径、理论创新体系、制度创新与文明借鉴等问题展开交流讨论。
        一、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成果、经验与应对全球金融危机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刘社建指出,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影响明显,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尽管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中存在的发展模式、资源、环境、三农、收入分配、城乡二元结构等一系列问题积淀,但30年来积累的财富与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是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基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和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投放的积极性,增强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形成银行、证券、保险等多方面扩大融资、分散风险的合力,更好地发挥金融支持经济增长和促进结构调整的作用;通过一系列措施保证中国自身经济的平稳增长,做好“自己的事情”本身就是为世界经济做出重大贡献,对世界经济稳定、确保世界经济的有序运转以及为其他国家树立示范效应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应该也有足够的能力在应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改革开放30年中国政治渐进、制度创新与文明借鉴
        华东师范大学张明军重点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渐进的基本特征进行阐述分析,他指出,政治渐进是指在同质范围内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等组成政治的各要素的动态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针对我国政治领域中存在的弊端,以改革为手段,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进行发展和完善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呈现了鲜明的渐进特征:一是在注重体现国体民主的同时,重视政体民主的发挥;二是在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互动中, 既保证质的同向,又注重量的适度;三是在提高公民政治参与诉求的同时,注重政治参与的技能提高和制度化渠道建设;四是在传承我国政治文明的同时,注重整个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政治文明的吸收和借鉴。在30年政治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既坚持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质的稳定,又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量的增长,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渐进的道路,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增添了宝贵的经验。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孙力表示,和谐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又一个历史性提升,一方面要求制度设计的重心从强调阶级的区分和斗争转移到强调阶层和不同群体利益的协调;另一方面要求制度创新既要保障自由,激励先进,又要保证均衡,维护弱者。中国的改革和制度创新,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入改革创新时代的鲜明标志。在文明借鉴问题上,社会主义全方位调整了与当代人类文明,特别是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从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进入到整合和凸显当代人类文明先进成果的崭新阶段。
        三、整合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度思考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袁秉达指出,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整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课题和首要任务;是赶上时代,实现中华民族和平发展与伟大复兴的战略需求;是高举旗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保障;是坚持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必然需要。他表示,我们应该自觉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做科学来看待和研究,要自觉遵循构建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标准,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和基本范畴,以科学态度看待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如何架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集成创新,袁教授提出了“双层互动构想”,认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存在着隐性和显性两个不同层面的理论架构,前者是主题、主线、灵魂、精髓等,是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带有全面覆盖、融会贯通的功能和定位,具有纲领性的特点,它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精、气、神”的深层次内容;后者则为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社会、自然、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它是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筋、骨、肉”部分。它与隐性架构中的“精、气、神”部分,血脉相连、气息相通,共同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新时期理论体系背后蕴藏的“继承、纠错、发展”和“坚持、突破、集成”两种不同的理论创新范式,继续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夏军在总结发言中对提高学会理论学术研究质量与水平提出了具体要求。

(江莉莉)

来源:《社联通讯》(2009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