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8-12-30
11月1日,市中共党史学会在华东政法大学举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学术研讨会,来自复旦大学、市委党校、华东师范大学等10余家单位的60多名专家学者,围绕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经验与得失进行了交流与讨论。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丁晓强就党内民主建设的机制创新作了发言。他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表现在: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有效保障;民主决策机制更加健全;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进一步扩大;着眼于真实反映选举人意志,改进提名方式、扩大差额的范围和比例,健全党内选举制度取得新进展;着眼于加强集体领导,合理划分党委常委与全委会的职责权限,党的全体委员会的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扩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党的代表大会的权威得到更好保障;党内民主监督的有效性不断增强。对于常任制试点,丁晓强认为十六大以来的第二轮试点工作取得了诸多突破,党代表直选、公推委员等工作成效明显,党内分权的尝试,重新界定了党代会、全委会和常委会之间的权力关系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同时,试点建设也存在以下困惑:一是试点价值取向悖论;二是试点总体处于感性层面;三是实践效果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四是对试点中有些问题争论不休。最后丁晓强对党内民主建设机制创新作了思考,认为其实质是主体性,关键是干部体制,重点是机制,要害是利益关系,必须着眼于发展与和谐,才能把党内民主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的吴其良作了《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视角看地方党委书记的权力》的主题发言。他认为权力范围不清是导致党政职能不分、权责分离,权力运行成本上升、权力寻租滋生腐败等恶疾发生的主要根源。
复旦大学政治系首席教授曹沛霖指出:我们中顾委的成立与撤消是很成功的,现在国家领导人的新老交接已经步入正常。能把人权写进《宪法》是一件大事,从不承认到承认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市政治学会会长桑玉成就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华东师范大学郝宇青就当前中国“体制性迟钝”,华东政法大学张明军就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与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重构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方开淇、孙道同、翟作君、刘惠恕、冯绍霆、金邦秋、洪小夏、廖大伟、李占才等教授先后发言,就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研究,坚持党政分开,官员选拔,制定实行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大部制改革,人事干部选拔改革,如何把借鉴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的精华与创新结合起来,如何争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动权等问题,提出了各自独到的见解。
研讨会结束时,会长张云在总结发言中指出,对于改革开放30年的讨论,一要突出对改革开放30年来党领导的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经验进行辩证的、科学的总结;二要突出对失误教训和存在的瓶颈进行系统的总结,对当前的问题进行正确的、科学的分析;三要突出对解决当前重大现实问题的对策进行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四要突出针对改革开放30年来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五要突出马克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有关论述,掌握考察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