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新挑战

发布日期:2008-12-30

        9月24日,市金融学会召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挑战及其对策探讨”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学会顾问洪葭管研究员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了系统的回顾与展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摸索酝酿阶段(1992-1995年)。二是踏踏实实准备阶段(1996-2003年)。三是以成熟心态设计方案阶段(2004年至今)。2006年初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根据中央对上海发展的定位,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上海市委对于加快实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一国家战略已有了基本思路,就是“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先行先试和完善金融环境为重点)。按照这一基本思路,我们还需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深入研究理论,不断提高认识,把握好全局和总体目标,从以下几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第一,研究理论,弄清世界货币金融格局的现状与趋势。中国是世界金融格局中的新生力量,更应该知己知彼,弄清楚全球金融格局演变的来龙去脉:1、美国从最大的债权国变为最大的债务国;2、美元的弱势地位越来越明显;3、美国金融业从1998年混业经营以来,金融衍生品泛滥,2007年衍生品市场交易规模达45万亿美元,是GDP的3倍多,泡沫严重,次贷危机等不可避免地发生;4、新兴市场国家资产价格陷入大涨大落的困境;5、全球通货膨胀趋势难以扭转,有效需求不易控制。对于这些变化,我们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弄清情况,掌握其发生发展演变的规律。
        第二,总结金融业、金融市场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订有中国特色的金融发展道路。既要融入金融全球化中,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国际金融中心的模式、定位问题也应该按包容有序、讲求效率、实事求是的原则审慎拟定。
        第三,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物质基础。经济发展要靠科学技术进步,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重视研究虚拟资本与实体经济的合理比例关系,决不能因盲目发展虚拟资本而损害实体经济。
        第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总起来说,当世界货币金融大局稳定,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有了较大改观,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包括资本项目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改革圆满完成,中国金融体系更加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更加成熟和规范,国家抵御风险能力和监管能力全面提高之日,也就是国人期盼多年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胜利完成之时。
        二、美国金融危机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机会与风险并存
        与会专家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削弱了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机遇,但上海要想在短期内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并不可能,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逐步解决。
        从机遇看,上海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正彦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将导致不少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进入中国,上海作为他们的首选地,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同时,中国吸引更多国际资金进场的可能也随之增强。国际金融格局未来会发生重大变化,上海应考虑在这一变化中有哪些机会可以利用。复旦大学干杏娣指出,近年来,美元走势趋弱,这次的金融危机必然导致美元进一步衰弱。国际货币体系正在发生变化,欧元逐步成为强势货币, 人民币可以把握机会。
        从风险看,李方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可能延缓中国的金融改革,政府部门对金融创新会更谨慎,同时,金融危机往往会向实体经济传导,导致全球经济衰退,新兴市场经济体在金融危机中受到的损害远远超过成熟市场,这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不利的。为此,要不断总结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重新审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方案(包括金融安全体系)。干杏娣指出,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动荡太大,这种大幅波动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一种阻碍。而且多个城市都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多中心就是无中心,只是更多地消耗资源,中央应当适度地把资源集中,注重与国际的竞争。同时,加强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服务。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高行表示,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存在四个变数:一是中国经济已经持续高速发展30年,再过十几年,中国经济会否出现拐点面临不确定;二是美国的金融动荡将会导致国际金融体制的改变,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不能忽视;三是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以及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下一步如何走;四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由政府推进的,但是未来中国政府对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支持力度存在变数。上海金融学院金融研究中心朱德林认为,金融中心的建设是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当前跨国金融经济的交易量增长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增长,金融经济严重脱离实体经济,金融活动已形成自身的运动规律,追求价值增值,为交易而交易,为此,应重新审视金融的功能。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金融安全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显然中国的金融安全体系还非常脆弱。
        面对机遇和风险并存的局面,交通银行离岸金融部景建国指出,虽然短时间内人民币成为国际支付货币还不具备条件,但是人民币在周边国家成为支付货币的趋势在不断加强,要积极引导,作好区域性的支付货币。上海证监局信息调研处吴萌认为,在分业监管体制下,要注意不同的风险类别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加强监管部门更多的协作和沟通。在机构层面,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另外,要加强金融人才的培育和引进。上海银行韩文亮提出,要跳出工业经济的模式来看上海金融中心建设,走自己的道路。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应以市场为核心,注重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同时理清政府与市场的作用。上海财经大学奚君羊认为,应在那些与金融紧密相关的领域有所突破,比如PE/VC、兼并收购、资产重组、项目融资、财务顾问等,建立平台,提供研究、咨询和知识普及等服务,加强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的密切联系,这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会有一个良好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