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8-03-21
2007年12月8日,市比较文学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大学举行。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社科院及上海大学的150多名师生会聚一堂,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发展”的趋向、“译介学的理论与实践”、国际文化背景下的“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海外汉学研究”及“中西都市文化与文学研究”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谢天振会长致开幕辞并介绍了研究会的成立经过、活动宗旨以及发展状况和今后的工作任务。宋炳辉秘书长汇报了研究会近五年来的工作。紧接着进行了研究会理事和领导层换届的选举工作。
开幕式之后,四位学者作了大会主题发言。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的陈伯海教授对中国学术、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做了自己的阐释,认为必须在“在互诠互释中确立自我,走向世界”,回顾过去一百年,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是不对等的,引进的多,输出的少,传统文化被看作“旧我”,不适应时代,无法成为“新我”,新的经验又被“他者”掩盖而不能显扬,因此,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缺乏原创性,这虽然是现代化的必然,但不能忽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必要性,中国学术文化应该确立自己的话语和理论资源,中国自身的理论资源必须在互相碰撞、互相交流的体验中产生,需要在不断的实践和总结中形成。不仅仅是用西方理论框架来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而且要进行中西文化的互动,在双重视野下达到双向阐释,互为观照,最终双向超越。
上海大学陈晓兰副教授的《当代中国的西方神话》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及作家的海外游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当代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精英对于西方的想象及其蕴涵的对于本土文化的评价。她指出,近代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一直是在与西方的纠葛中、甚至是以西方为模式进行自己国家建设的,因此,必须对于中国的“西方”进行彻底全面的清理。近代以来的海外游记对于中国人了解、认识、想象西方起了重要的媒介作用,但是,由于受到旅行者个人政治观点和旅行体验及旅行时间的影响,再加上游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其追奇寻美的特点,注定了不可能客观地表现一个国家。80年代以来的旅外游记塑造的西方是单一刻板的,是神话化、诗意化的乌托邦存在,反映了知识分子精英的去政治化心态和对于理想国家的认识。
复旦大学杨乃桥教授和上海师范大学刘耘华教授分别作了《边界的危机与学科的死亡——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的“去边界化”中领受的本质》和《如何克服比较诗学的“信用危机”——来自比较哲学的启示》的发言。
下午,与会代表针对“中外文学与文化关系”、“海外汉学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发展”、“译介学”等五个议题,分为五个小组展开了讨论。
(陈嘉梦 王潇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