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

发布日期:2008-02-27

        作为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学会学术活动之一,市哲学学会与中共卢湾区委党校于去年12月1日联合举行学术研讨会,主题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哲学课程内容的改革”。来自本市哲学界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一线的30余名哲学工作者和教师参加。会长陈章亮教授主持。
        有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甚至具有关键性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意味着用马克思主义化中国,即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与时俱进的新成果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而哲学就涉及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和运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中,内容的中国化比形式的中国化更重要。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从内容而言,体现为科学化与人文化;从形式而言,则是民族化与大众化;要处理好研究、宣传和教学三者的互动关系,就要兼顾学术性和意识形态性,两者不能顾此失彼,要有机交融。有学者认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着眼于结果,而从过程来看,哲学还应该是时代精神的沉思,哲学必须注重过程,强调沉思,要认真研究时代性课题。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诉诸宏观视野,有三个维度需要加以重视和研究。一是对当代西方哲学和西方思潮的反思、消化、批判和创新。传统的西方哲学主张主—客、心—物、思—有的两分法,而当代西方哲学已经在打破这种两分的研究思路。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实基础是实践而非物质,用实践打破两分法。要注意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的结合,尤其要关注现代西方哲学中关于证实与证伪关系的研究。二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思想资源进行反思与再挖掘。对于中国哲学的研究有一个“照着讲”和“接着讲”的关系要衔接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既要从政治属性考察,也要从文化属性考量,这里面有一个与中国哲学文化的融和问题。三是对于当今中国现代化实践进程进行反思,并在这一过程中给予实践以理论指导。
        有学者谈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过程,要充分倾听实践的呼声,人民的愿望,也要充分关注理论的逻辑,有效发挥哲学的反思功能和对人的终极关怀功能。一些学者在发言中谈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中,艾思奇同志发挥了先导和推广作用,他的《大众哲学》就是在上海问世的。我们不光要肯定和缅怀艾思奇同志的贡献,同样要高度评价我们的老会长冯契教授的成功探索和出色贡献,他的《智慧论三篇》等著作从基本原理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辨正性思想的研究。
        与会学者还对新一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科书中涉及哲学的内容进行了评议。有学者认为,要整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处理教学目的和功能的关系上要注意三方面:一是理论思维与价值导向;二是经典与当代;三是理论体系与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做好两个转化:一是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二是将文件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几位学者认为,在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的设计中,要把握两种基本关系:一是共性和个性;二是一元主导和多样并存。尤其是要强调实践性和当代性原理,具体而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要从哲学的层面,即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上讲到位;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成果毛泽东思想和第二个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还要讲清楚第二个成果基本内容的涵义及关系,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创新思想之间的关系。也有学者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实践中,要及时提炼新的理论概念和范畴,而目前的教科书尚做得很不够。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树立了典范。科学发展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实践进程中的理论成果和结晶,内容相当深刻精辟。科学发展观标志着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发展问题的价值评价和哲学思考,这不仅是对中国发展的再思考,也是对人类发展的再思考。这种战略高度和深度富有哲学智慧,而从表述的形式上看,也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本次研讨会的一个特点是邀请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一线的青年哲学博士到会发表见解,他们的发言为会议带来了活力。

(李家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