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市宗教学会召开第二届青年学者论坛

发布日期:2008-01-03

        10月28日,第二届上海宗教学会青年学者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是“科学?宗教?人文”。由市宗教学会主办,华东师大宗教文化研究中心承办,华东师范大学“明道”道教文化研究所协办。交流的论文有27篇。
        市宗教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罗伟虹,副会长、华东师大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仲宇出席。上海社科院宗教所所长晏可佳、研究员葛壮、上海大学教授杨莉、华东师大教授李似珍、姚南强、王顺义、唐忠毛等专家参与了点评。
        学者们主要围绕“科学?宗教?人文”这一主题,从各个角度进行了讨论:
        站在宗教学的角度看,学者们一般认为宗教与科学应该是和谐的。而从科学的角度看,主要是为部分科学家信仰宗教的现象做出分析,认为他们信仰的主要是“非人格神”,他们的宗教信仰属于“宗教性”类型,而不是“宗教”类型。复旦大学的宋伟认为宗教既然为人所创,也应该为人所用,社会的动荡与不安,责任不在宗教。
        复旦大学的周永通过分析“公益”与“和谐”的关系,论述了天主教会的社会关怀理念如何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作用。上海大学的杨卫华则认为从1927年到1936年来华新教传教士对“共产主义”的态度是很复杂的,并不是简单的“反对”。复旦大学的孙宁则对康德思想中的上帝观作了分析。复旦大学的刘平谈论的是犹太传统对身体穿孔与纹身的现代回应,认为“适度和健康”这个原则使得犹太教达到了“美与信的平衡”。上海社科院的邱文平则从历史社会学角度分析美国犹太人的同化问题。
        佛教和道教是我国的传统宗教,关于这两者的讨论也最多。上海师范大学的曾礼军谈的是《太平广记》中的报应故事,认为它一方面是对佛教业报轮回思想的辅教宣传,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载体。上海师范大学的候冲认为石篆山石刻是雕在石头上的水陆画,是中国佛教水陆法会的早期遗迹。此外,学者们对华严思想在当代中国的传播,《牟子理惑论》在佛教中国化中的意义,及谭嗣同的佛学思想都进行了探讨。

(赵丽娜)

来源:《社联通讯》(2007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