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社会必须关注民生

发布日期:2007-04-02

        2006年12月14日,上海中山学社召开“孙中山博爱思想与当今和谐社会”学术年会。学社社员及学者70余人出席,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克烈主持会议。孙中山的博爱思想究竟是什么,其来源如何,具有哪些内涵,对当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怎样的启示,丁凤麟、戴鞍钢、廖大伟、张元隆、罗国辉、朱联壁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邵雍作书面发言。
《解放日报》高级记者丁凤麟《论孙中山博爱观》,考证得出孙中山最早提到“博爱”二字是在1906年。文章认为,孙中山的博爱思想既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又有着自己的创新,尽管由于客观原因,他的博爱观基本停留在理想层面,但还是凸显了这位民主革命先行者的高尚道德情怀和理论创新精神,这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对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尤其是构建和谐社会,无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上海大学教授张元隆《孙中山对近代和谐社会的探索》,提出孙中山早已具有和谐社会思想的观点,他认为孙中山和谐社会思想,以旧邦新造为基本前提,以民主法治为制度保障,以公正平等为价值取向,以天下为公为理想追求,其既吸收和改造了近代西方社会的先进理念,又批判和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社会学说,而最终目标是“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即真正的“民有、民治、民享”国家。
        复旦大学教授戴鞍钢《社会改革与关注民生——以孙中山为中心》,从孙中山特别关注农民的视角,论述了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及农民与革命的关系。他认为,孙中山所以革命,是为了救亡图存,强国富民,其晚年确立的新三民主义,则更加强调推行社会必须关注民生并有赖于发动民众,其中特别要注重贫苦农民。孙中山多次指出,他领导的政府就是要建成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而农民是中国人民中的大多数,如果农民不参加革命,那么我们的革命就没了基础。在孙中山的重视和鼓励之下,组织起来的农民确实对革命事业给予了积极支持,并使中国革命呈现了高潮。
        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罗国辉《孙中山与社会救助》,认为孙中山的救助思想是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是其民主革命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及其实践,对以后的历史曾经产生重大影响,它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救助走向近代化的序幕。
        南京大学研究生朱联壁《论博爱思想与和谐社会关系》,探讨了孙中山博爱思想的源头,认为孙中山的博爱思想既融合了儒家“仁爱”和墨家“兼爱”,又汲取了基督教“博爱”的理念精华,这一思想,对如今构建和谐社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东华大学教授廖大伟《孙中山的理想社会与当今和谐社会构建》,从孙中山的理想社会而联系现实,文章认为,孙中山的理想社会,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勾画和描述,但基本着眼点是民众的社会地位和实际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属承接历史未完成的命题,又是新时代自身的迫切要求,而孙中山理想社会的相关论述,显然仍有生命力,值得我们进一步重视和研究。

(上海中山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