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6-06-08
3月30日,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市经济工作党校、上海商学院联袂召开“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会长夏军、副会长张振丰、孙力、吴解生、周尚文、杨志英等出席,上海经济工作党委,上海市委党校及18所高校、军队院校和一些地方党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和本市主要宣传媒体的记者也与会。会议收到论文60余篇并汇编成书。一些中青年专家和知名学者在会上发了言。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思想
华东师大教授陈锡喜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从四个方面丰富了党的执政思想:一是丰富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思想,二是丰富了党的依靠力量的思想,三是丰富了党与群众关系的思想,四是丰富了党改善和加强社会管理的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社会管理方面,需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这体现了社会管理主体多样化的理念。
二、关于党组织的先进性与党员个体先进性
华东政法学院张明军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先进性不是个体党员先进性的简单相加,而是科学的制度和体制对作为个体的党员的有效的整合后以一个系统和整体的形象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因此,保持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先进性必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功能理论,通过调整和建构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制度,建立和完善党内科学的决策制度,科学地设置和规范党内权力结构等方面来实现。保持中国共产党个体党员的先进性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指针,从“主动”的视角通过建立健全党员的学习和教育制度、必要的精神激励和物质保障制度以及从“被动”的视角建立科学的监督制度才能实现。
上海青浦党校鲁家峰认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因为党员终究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公民,有着一般人的情感、意志和需求。因此,探讨党员先进性生成机制,可以借鉴人学有关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
三、关于党的政治人才的选拔与党的干部的考核
华东政法学院袁峰教授认为: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政治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中国共产党要通过党员教育和党外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培养所需要的专业化、职业化政治人才,从制度上形成有利于优秀政治人才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留人机制,建立起政治人才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等。
四、关于党内外民主和对执政党的监督
第二军医大学马列部主任周碧晴教授认为,全党同志要以改革的精神建设党,坚决革除现行体制上、制度上和工作方式方法上一切妨碍民主政治的弊端。惟有赋予党员对党的事务以更多的监督权、选举权、批评权、建议权、研讨权等,方能永葆党员队伍中源源不绝的思想活力与创新能力,这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根本要求和基本保证。
静安区党校邬思源博士认为,当前中国政治监督体系中,在理论与实践上,对执政党的监督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党内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现象严重,现有的权力监督体系的监督效应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要提高对执政党监督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党内民主、改革传统的党内监督制度,党要接受来自外部的监督,要重视观念文化对监督制度构建的影响,培育有中国特色的有利于执政党的政治文化。
五、关于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主流意识形态整合
上海商学院田光远博士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大力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而要进行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就必须正确处理好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与西方文化展开对话,跟随时代发展步伐不断进行自我更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使其具有包容性,能够在整合过程中吸取到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长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内核,辩证地整合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就一定能够构建出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主流意识形态。
六、适当借鉴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认真汲取苏共的教训
国防大学李世源博士认为,要适当学习借鉴国外执政党的一些成功的做法,摒弃其不适应中国国情的做法。国外执政党开发执政资源有下述一些做法:
第一,注重经济增长,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合法性资源。第二,合理利用外脑和其他政党等体制外资源,增强决策科学性。第三,着眼未来,争取和吸纳青年,储存潜性资源。第四,合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和现代科技信息等资讯资源,扩大政党影响。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胡键副研究员认为:衡量执政党先进性固然有多方面的标准,但归根到底在于执政党如何使用手中的公共权力,即执政党持怎样的权力观。如果没有正确的权力观,公共权力就会异化。众所周知,苏共垮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苏共权力异化则是其丧失合法性基础并最终丧权亡国的根本原因。
七、关于执政党要遵循的几条规律
上海科社学会副会长张振丰认为:执政党要培育和使用非政府组织。自治组织的出现,使民众思想有多种渠道反映出来,又能对政党加强监督。政党要学会与各种自治组织打交道,一方面政党必须通过这些自治组织来联系一部分群众,如通过使党员参加到自治组织中去的办法来加强政党对这些组织的领导;另一方面,执政党也通过各种立法手段来规范自治组织的行为,通过设定影响社会重大问题的“各种议程”、通过控制媒体等方式来影响自治组织。
上海商学院韩狄明教授认为:(1)在党的社会基础和对外联系方面,保持党的开放性。现代执政党一般都强调要“摒弃阶级政治”,寻求跨阶级合作。适应形势变化,调整和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纲领。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中要处理好政党的阶级性与利益整合功能的平衡问题。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历史方位从一个革命的党转变为一个执政党的党,畅开胸怀接纳其他社会阶层的进入。但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党依然是一定阶级阶层和群体组成的特殊政治组织,政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代表的是部分人群的利益,本质上它仍然是阶级的代表。(2)加强执政资源的整合,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建立“跨阶级联盟”,以调和平民阶层、中产阶级和被社会排斥者三者之间的利益。
最后,社联党组书记潘世伟作了重要讲话。他首先肯定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论文汇编》一书是紧跟中央理论创新节奏进行的探索和思考。他希望上海科社学会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上作进一步聚焦,如“先进性”提出的意义背景、重要性、紧迫性等。潘世伟提出了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若干问题:先进性建设的主要内容有没有核心概念?有没有层次?先进性到底以哪几句话来概括?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究竟有哪些要求?实现途径是什么?要做哪些工作?他要求上海科社学会进一步组织力量认真研究。
(韩狄明)
来源:《社联通讯》(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