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联概况 > 社联六十年 > 正文

社联60周年系列之解放笔谈 ▏陈卫平:新时代如何传承发展传统文化

发布日期:2018-05-23  来源:解放日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指向,是在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根本方针,就是他多次重申并在十九大报告中说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是中国近代以来的时代之问。“两创”方针对此作出了崭新的回答。这在理论上表现为破解了中国近代以来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峙。在19世纪中叶,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之下,陷于落后挨打的悲惨境地,中华传统文化在西方现代文明面前显得黯然失色。在此历史背景下,怎样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了文化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对峙。文化激进主义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是对立的,只有历史价值而没有现代价值。这样的观点容易陷进“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文化保守主义强调,面对汹涌而来的西方文化,需要维护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必须以“保旧”为重心。这往往导致了全盘复古的原教旨主义。

    习近平多次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价值,将这贯穿于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之中。从面对世界形势复杂多变的伟大斗争来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从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工程来说,需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反腐倡廉的宝贵遗产”,利于“运用历史智慧进行反腐倡廉建设”;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来说,必须“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从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来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底气之根源。阐明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是进行“两创”的前提。基于这个前提,进行“两创”才有必要。这就有力地破除了近代以来激进主义把传统与现代绝对对立的迷误。

    “两创”方针对于文化保守主义的超越,主要在于破除了把维护中华文化主体性与变革创新传统文化相对立的壁垒。“两创”以“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为价值取向,是这三者的统一:“不忘本来”讲的是“两创”的主体性,“吸收外来”讲的是“两创”的包容性,“面向未来”讲的是“两创”的前瞻性。这三个方面在“两创”中是紧密联系的:没有不忘本来的主体性,“两创”的吸收外来就成为鹦鹉学舌的外来语,面向未来就成为了没有历史传统的无根浮言;而没有吸收外来的包容性,“两创”的不忘本来就会成为闭关自守的自说自话,面向未来就不可能成为展现人类共同愿景的交流对话;如果没有面向未来的前瞻性,“两创”的不忘本来就会成为怀旧念旧的复古老话,吸收外来就无法提炼反映世界潮流的新鲜词汇。简言之,“两创”是以更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眼光,在创造、创新中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自信。

    在中国传统文化经历剧痛变革的中国近代,1853年马克思以“两极相连”的辩证法,预言中国可能对“文明世界”发生巨大影响;1857年恩格斯从中国人民反抗“文明贩子”野蛮侵略的斗争中,看到正在“觉悟”的中国将带来“整个亚洲新世纪的曙光”;1913年列宁认为辛亥革命引发的亚洲民主运动高潮,将导致世界文明的格局由先进的欧洲和落后的亚洲,改变为“落后的欧洲和先进的亚洲”;1949年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之际,满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豪情,宣示“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中国已经复兴了并正在复兴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以无比坚定的文化自信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识之士认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这意味着“两创”方针必将指引中华文化为人类走向美好的明天作出世界性的贡献。

 

作者:陈卫平 | 上海市哲学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