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联工作 > 正文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等单位共同主办“杨周翰与比较文学的未来”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5-11-09

    由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上海社联《探索与争鸣》编辑部以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杨周翰与比较文学的未来”学术研讨会于11月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澳门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40余人出席。研讨会由杨周翰先生早年培养的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王宁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张江首先在会上致辞。

    本次研讨会纪念了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的奠基人杨周翰先生百年华诞,出席研讨会的专家学者在缅怀故人的同时也对比较文学这一新兴学科在中国的从无到有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派的未来前景作了展望。张江回顾了自己作为一个文学青年与杨周翰主编的《欧洲文学史》的偶然邂逅,并指出这本书在其后一直伴随着他的文学批评和研究生涯。他认为纪念先生百年华诞更重要的是推进中国的文学研究事业向纵深发展,从而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四川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比较文学会长曹顺庆在致辞中缅怀了老会长对自己以及其他后辈学者的提携和教导,并呼吁中国的比较文学学者以纪念杨周翰为契机大力推进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国际化进程。

    杨周翰先生对中国比较文学的重大贡献不仅在于引进这门学科,还在于他在比较文学领域中率先强调了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乐黛云在发言中如是指出。杨周翰教授研究英国文学的著作无一不透露出他内心深藏的中国文化底蕴。他以西方一些学者用华丽、奇崛、精雕的巴罗克诗风来概括中国文学的某些作品为例,说明如果欧洲人试图从中国的角度来理解中国文学,学会中国人理解和欣赏自己文学的方式和方法,他们就会发现一个不同的世界,这种发现不仅会扩展他们的视野,也会有助于他们对自己的文学特点达到更深的理解。她特别指出,杨周翰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年月,热情地主张拆除中心(西方中心),呼唤一种以各自文化为特点,进行交流对话,互相印证、互相参照、互相补充的新阶段的比较文学。而这三十多年来,一直都是中国比较文学的理想与追求。

    杨周翰先生蝉联了第11届和第12届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年会上蝉联两届副主席,他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王宁在全面评述了杨周翰的比较文学观和批评实践后总结道,杨周翰之于比较文学的未来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关于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问题,这在今天中国经济崛起的全球化时代应该说是水到渠成了。其次,关于比较文学的危机和转机问题,多年来的“危机”噪声已经转变为推进中国比较文学事业前进的转机。再者,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现象及文学本体的研究,杨周翰先生以自己的多学科和跨学科文学研究实践证明,即使是从别的学科汲取理论也不能脱离文学这个本。最后,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对立与对话关系,他认为中国的比较文学之所以至今仍十分繁荣,就在于它对其他文化现象的包容。

    杨周翰先生认为中国人研究外国文学,应该“要有中国人的灵魂”,此言直指国内学术界外国文学研究的要害所在。北京大学教授李明滨和韩加明分别在发言中回顾了杨周翰对中国高校的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教学所作出的共享以及对国别文学研究所作出的表率。韩加明着重分析了杨周翰的重要著作《十七世纪英国文学》,认为实这际上应该算是一种17世纪英国文学的断代史研究,而且是老先生多年研究思考的结晶,特别是结合了中国文学或文化背景从比较角度研究英国文学的重要成果。

    出席会议并作发言的还有来自港澳的学者黄德伟以及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高建平、谢天振、何成洲、高旭东、季进、陆薇、王敬慧、许德金等专家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