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2-09-06
9月1日,沪上部分专家学者相聚上海社会科学馆,以《社科志》出版发布为契机,共议推进创新理论引领,强化制度赋能,共商以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影响力。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出席座谈会并讲话,王战、权衡、沈国明、刘世军、陈麟辉、陈志敏、顾锋、周智强、张云、章清、李秀清、姜复生、温泽远、莫剑平、陈梁、黄晓明等出席了座谈会。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主持座谈会。
徐炯指出,社科界一方面要为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大的制度架构做出积极努力,另外一方面还是要扎扎实实干点实事,把每一项工作做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积极为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贡献智慧和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与会专家认为,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下,上海人文社会科学站在时代的潮头、倾听时代的足音、把握时代的脉搏、解答时代提出的问题,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具有突破意义的标志性成果,其中不少直接推动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新时代,更加要以知行合一的工作态度,进一步推进创新理论引领和社会科学普及等各项任务,以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二十大总结提炼的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成果来引领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与会专家呼吁,要强化制度赋能,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相关立法。哲学社会科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需要相应的法制保障,上海在这方面应该有所作为。有专家指出,创新思考,多元开放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全新的生长点,也是上城市发展的有效引擎;上海社科界历来有开风气之先的传统,社科立法是“打破瓶颈,解决问题,推动社科更好发展的很好尝试”,有的省份已经在这方面占了先机。新时代社科界任务非常重,应该大有作为,要解放思想,通过制度赋能进一步突破瓶颈,解决好卡喉咙的问题。
与会专家建议,要研究在新时代的特点下,社会科学作为软实力应着力解决什么问题;要思考哲学社会科学在“数字化”这个新赛道上怎么与新的媒介相互融合;要将哲学社会科繁荣发展与这座城市的建设和成长关联起来。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世界观察和了解中国的窗口,世界中国学论坛2004年迄今已成功举办9届,这张黄浦江畔的学术“圆桌”成为世界了解“真实中国”的重要窗口。站在两个百年的交汇点上,哲学社会科学能否打造一个和顶尖科学家论坛比肩的、具有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影响的,引领性的高端论坛,甚至可以融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共同探索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
来源 ▏办公室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