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联工作 > 正文

振奋!上海社科界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

发布日期:2021-07-02

    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本市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们收看电视直播。市社联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分析,大家表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大家感到心潮澎湃、备受鼓舞、倍感振奋。

 

    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回顾党的百年辉煌史,高度评价我们党为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历史贡献,科学概括了百年党史历史经验、基本规律和重要启示,总书记特别号召,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踏上新的百年奋斗征程。这个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振奋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印象特别深的是,总书记指出,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作为一名社科工作者和党员干部,就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我们要发挥社科专家和专业学科的优势,认真学习讲话精神,开展学理性阐释和研究,以讲话精神为指引,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学习和研究成果。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教授王国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篇章,集中体现为“四个深刻”:一是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第一次将此概括为32字,并视之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这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核心内容,为加强党的精神建设指明了方向。二是深刻总结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伟大历史成就,这必将载入中华民族发展史册、人类文明发展史册。三是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100年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历史经验。要求全党在此基础上,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四是深刻和全面部署了走向未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行动纲领。明确中国共产党正团结带领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教授忻平: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正式提出和深刻阐释了伟大建党精神,精准全面地阐释了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伟大建党精神体现着党的性质宗旨,蕴含着党的初心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优势,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最本原的精神滋养。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一方面要深刻总结和全面把握建党精神的实质内涵与时代价值,“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我们要继续深入推进相关研究,充分发挥建党精神研究对加强党的理论创新和学习新时代新思想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将建党精神作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各方面工作的精神指引。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持之以恒地弘扬建党精神,对今天执政兴国和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起到凝聚力量和指引方向的重要作用。

 

    上海市公共政策研究会会长、教授胡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以大历史观概括了百年党史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下,这个结论尤为重要。改革开放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前提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没有改革开放,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所确立的正确路线和在这条正确路线指引下所走的正确的道路,是历经千辛万苦所取得的宝贵经验,是百年党史所凝练的理论与实践结晶,必须倍加珍惜。站在建党100年新的历史起点上,必须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徐锦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是从历史的维度、党自身发展的维度、人民的维度和面向未来的维度所作的高度总结。作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党的工作者,要用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建党精神,关注源于人民创造的伟大实践,富有创新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提供学理基础。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自觉融入到不可逆转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的愿望,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衷。总书记的讲话以此为主线,在天安门广场上引起了共振,在全国人心中引起了共振,也必将在全球华人心中引起共振。这条主线开放度高、包容性强,讲出了人们的所想、所盼、所愿,切切实实地讲到人民的心坎上,能够画出最广大的同心圆。历史上,多少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前仆后继,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1840年以来,为此伟大目标牺牲了几千万人。而中国共产党人是其中最有代表性,最有持久力,最有组织性的一群人。现在,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牺牲者可以含笑九泉。而我们活着的人,特别是共产党人,还要努力,新的百年刚开始,任重道远!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陈锡喜: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理论创新的历史。“七一”讲话更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这一“行”,从理论逻辑上说,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据真理的制高点和道义的制高点;从实践逻辑上看,是因为它在中国的实践中经历了从外部“送来”,到中国化的“内部消化”,再到发展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而“走向世界”。因此,中国共产党要走向新的百年辉煌,必须在中华民族复兴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交织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发展,使之能引领时代。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习近平同志庆祝中共百年华诞的“七一讲话”,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这句话: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也就是这句话,把中国共产党与西方国家只是代表部分人、部分利益集团、部分权势团体、部分特权阶层的政党(party)的政党区别开来了。也正是这种无私性和先进性,使得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够引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和前进,始终能够赢得人民的拥护和信任。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齐卫平: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以宏大的叙事穿透历史时空,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贯通过去、现在和未来,令人鼓舞、振奋、励志。讲话中有两个核心词语:“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对历史的回望,通过叙述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不懈奋斗的历史以及创造的成就,揭示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坚守和使命担当的恒心和意志。“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是对未来的眺望,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弘扬历史传统,提出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接续奋斗的光荣任务。新征程新使命,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将再续新篇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将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再创新的历史辉煌。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孙力:总书记的讲话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归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它包含着当代社会主义必须放弃“一锅煮”的大一统模式,才能够得到有效推动的不同于苏联模式时代的新判断;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必须本土化,才能够正确地指导相应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逻辑;包含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要高质量推动社会发展,给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才能够在一个国家深深扎根的规律揭示。这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深刻总结,更是通过大历史观给所有无产阶级政党的启示,给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借鉴。

 

    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邹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宣告中国共产党踏上了新的赶考之路,提出了复兴中国的新型世界图景,对内有助于激发全党的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对外有助于向国际社会传递积极预期。从走向全国执政到走向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的两次“赶考”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人民的呼声,也对党的自身建设和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需要全党居安思危,进一步发扬斗争精神,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应对激烈的大国竞争奠定坚实的国内基础。事实上,复兴中的中国走近国际舞台中央也是一种“赶考”,总书记讲话勾勒的新型世界图景不是零和博弈,而是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中国称王称霸,而是坚决反对一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是“输出革命”,而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这既基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也符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利益和期待。

 

 

 

供稿 ▏市社联科研处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