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联工作 > 正文

本市社科界学习总书记 “5·17” 讲话精神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言献策

发布日期:2021-05-19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周年。日前,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既是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社科工作者重要地位的褒扬和肯定,又是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的期许和厚望。5月17日,上海市社联组织本市社科理论界专家学者举行“深入学习总书记 ‘5·17’ 讲话精神,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暨社科界专家学者党史学习教育座谈会”。

 

 

    本市社科界专家学者代表,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会长杨洁勉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李伟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院长孟钟捷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鲍金副教授、《学术月刊》总编辑姜佑福研究员应邀发言。

 

 

    陈志敏回顾了5年来复旦大学相关工作情况。在学科体系建设方面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大力加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性建设。强化哲学、理论经济学、政治学、中国史等现有重点优势学科建设,设立科技考古研究院、现代语言学研究院等,加大对历史地理研究所、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古籍整理研究所等冷门学科研究机构的支持力度。在学术体系建设方面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工程”,组建专职智库研究队伍、探索智库系列评价体系。在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建设中国话语高地中国研究院,搭建“上海论坛”“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国际论坛”等国际对话话语平台,在海外建设海外中国研究中心,一批原创成果被译成多种语言。

 

 

    杨洁勉介绍了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和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在推进学术话语体系的探索和实践。一是在参与中国的国际关系和外交外事工作中提高实践自觉,在“进博会”等国家重大外事活动中发挥作用,微信公众号发表抗击疫情原创文章260多篇、举行国际视频对话100多次,在纪念中美建交、乒乓外交等地方和民间友好活动中发挥作用。二是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以国内会议、国际会议、外语刊物等传统和新媒体等途径,推介中国外交成绩和理念,宣传中国学界研究成果。三是围绕学科建设,组织召开改革开放40周年、国际合作抗疫和国际关系、中国共产党百年外交实践和理论等专题学术研讨,发挥重点高校和专家学者专长,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和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方面走在学界前列。

 

 

    李伟以新思想学理化系列研究专项首席专家视角,围绕如何进一步把握新发展理念指引性发言。一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强国经济理论,推动从跟随型理论研究向引领性理论创新的突破和提升,突破了跟随型发展经济学理论范式,推动中国经济学发展理论重大突破,开创发展经济学理论新篇章。二是新发展理念立足前所未有的中国工业化发展实践,实现经济增长理论原创性突破,既超越马尔萨斯增长理论、古典的增长理论,也超越内生要素禀赋和市场竞争过程增长理论,形成新的创新驱动增长发展理论,实现了基于中国发展奇迹的中国增长理论原创性突破。三是新发展理念聚焦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推动对现代化强国发展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创新,聚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面对的重大问题,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现代化理论创新,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指导。

 

 

    孟钟捷认为,总书记“5.17”重要讲话对当下中国史学界提出“有理想信念,立志突破西方学术话语、创新全球共识,健全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育人体系”的要求。围绕贯彻落实总书记“5.17”讲话,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与国际传播”基地明确“梳理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早期历”、“摸索中国历史学话语体系建设的革新路径”的学术目标,着力布局和推进以下工作:一是以整理中国近代史学文献丛刊为抓手,厘清马克思主义史学观念从德国、欧洲转向日本进而落地中国的全过程,挖掘红色史学家范文澜、李平心、吴泽等的史学观念形成及其作品传播史。二是以建设社会主义历史与文献研究院为契机,推动改革开放史文献收集与整理,启动改革开放史六卷本编年史和三卷本纲要的写作。三是以提升世界眼光和比较视野为路径,加大社会主义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系列研究”、“各国历史教科书中的中国形象研究”等研究项目。四是以增强公共历史教育为方向,自觉承担从卓越学术转向卓越育人的使命。

 

 

    鲍金认为,理论创新一定是在研究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过程中产生的结果,归根到底是要解决实践当中、现实当中的问题。评价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原创性,应当在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尺度当中,放到整个人类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史当中衡量,看理论是否增加了学术的增量、质的意义上的增量。

 

 

    姜佑福介绍了《学术月刊》按照扎根学术、守护思想、把握时代的目标办好刊物的工作情况。《学术月刊》杂志社学习、贯彻、落实总书记“5.17”重要讲话,既要坚持学术性标准,又要兼顾思想要求和时代性要求,坚持好中选优的发文取向,更加注重上海本地的、中青年的优秀成果发表,进一步持续巩固全国顶级人文社科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学术地位和品牌影响,助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供稿 ▏市社联科研处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