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1-02-02
2021年2月1日凌晨2点24分,著名经济学家、毕生致力于《资本论》研究、在国内首个提出土地批租政策建议的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薰华先生,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仙逝,享年100岁。
张薰华,1921年生,江西九江人。194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学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复旦大学教授、经济学系主任,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专于经济学基础理论,特别是《资本论》研究。著有《〈资本论〉提要》(三册),《〈资本论〉中的再生产理论》。
张薰华教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奋战了半个多世纪,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科研成果有专著《〈资本论〉提要》3卷,《〈资本论〉脉络》《〈资本论〉中的数量分析》《生产力与经济规律》《土地经济学》《交通经济学》等10部;论文《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地租的必然性》等100篇。其中三卷本《〈资本论〉提要》已发行数万册。《〈资本论〉脉络》和《生产力与经济规律》至今仍为经济学院各专业硕士生必读教材。
张薰华对《资本论》原著的研究有一个显著特点:自觉反对本本主义,尊重马克思主义,又不把马克思当作神。在钻研原著的过程中,他发现马克思在计算中有一些笔误,于是在1980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了《试校〈资本论〉中某些计算问题》。在这一点上,他是中国理论界第一人。这篇论文是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国理论界结出的硕果,其价值远远超过内容本身,人们公认这篇论文所体现的正是马克思本人一贯表现的科学精神。
1989年,张薰华被原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995年被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和原国家教委联合授予“全国环境教育先进个人”称号,2012年获第二届世界马克思经济学奖,还于2015年、2019年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和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因“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在探索经济规律方面形成独到学术见解,提出‘土地批租’政策建议,对推动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张薰华先生于2008年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
2013年6月25日,上海市社联举办沪上学人思想系列学术茶座——“张薰华学术思想座谈会”。上海市社联主席秦绍德出席会议并讲话,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文科科研处处长杨志刚与会并致辞。张薰华先生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在探索经济规律方面形成独到学术见解,提出“土地批租”政策建议,对推动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九旬高龄的张薰华先生,体格清瘦、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亲临会场并简要介绍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和治学体会。本市相关学科的资深学者洪远朋、尹伯成、严法善、焦必方、李慧中、龚晓莺、黄文忠、鞠立新等就张薰华先生的崇高学术声誉、学术贡献和学术人格等作了深入的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