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18-05-01
袁恩桢
上海市经济学会成立于1950年8月27日,由马寅初、许涤新、孙冶方等老一辈著名经济学家发起,是新中国第一个省市级经济学学术团体,初成立时叫中国新经济学研究会上海分会,后定名为上海市经济学会。从成立之初的几十人,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方学者云集、人才荟萃的思想高地。
1980年底,我参加上海市经济学会组织的赴深圳、珠海特区的考察团,一行10人,为期近1月,由社联副秘书长洪荣华带队。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是在1980年初开发的,我们去考察时开发还不到一年。在尚是一片争议声中的南方经济特区,接待我们如此规模的民间考察团,恐怕也是首次。
上世纪80年代的罗湖(图片来源于网络)
深圳开发刚刚揭开序幕,罗湖区等地还是一片纷纷扰扰的建筑工地,只有招商局负责开发的蛇口地区,已竖起几幢铁皮厂房在开工,组装一些简单的电子零部件,属于香港企业的来料加工。考察团宿于宝安县广播站那幢简陋的瓦房里,房前广场上荒草一片,其中夹杂着不少苏浙地区目为珍贵的含羞草。含羞草呵,在这里化为荒草与平凡,不能不是岭南气候温润、土地肥沃之缘故。我们在深圳考察了一批企业,拜访了计委、建委、商贸、工商等综合部门,包括受到了市委书记的接见。材料都是第一手的,鲜活而丰满,为我们的考察报告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从深圳至珠海,还得经过广州。出广州向珠海方向的公路两旁,密密麻麻排列着众多的商店与作坊,展示出经济特区的辐射效应,显示了珠三角地区之商业繁华已领先于全国。车进入临近珠海的那条海边公路,一边是极目碧海,一边是低山远树,景色宜人。对照当时的深圳与珠海两地,总的印象是:深圳的建设热火朝天,珠海的建设有序推进;珠海的城市环境比深圳优美,更是一个宜居城市。特区刚刚开张,开放的程度还不是很大:吸引外资企业在这里生产,但却规定其产品只能外销,或者只给予极少的国内市场份额,所以落脚的主要是一批出口加工企业;外资进入的产业领域也有极大的限制;在特区内可以有舞厅,但有限制大陆女性进入的规定等等。此外,特区紧靠港澳边境,一些走私活动引人注目。
考察回来,我们在《社联通讯》与《经济学术资料》上,连续发表一组“特区行”的见闻,为正在争议声中的特区助力。其中一篇以考察组名义起草的考察报告“今日深圳”,成了人民日报详细报导特区经济的第一篇长文。这也成了上海社联与经济学会在经济特区开发初期所出的一点微力。
拓展阅读:
社联60周年系列|“学会”之歌 ①:听于漪老师讲述“不速之客”的故事
社联60周年系列|“学会”之歌 ②:从“萍水相逢”到“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