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下午,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文汇报社联合主办的“哲学与我们的时代”演讲季第四期开讲。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哲学系教授,市社联副主席童世骏作《凡俗生活和理想境界》专题讲座。文汇报社副总编王勇主持讲座,市社联专职副主席刘世军出席。挪威最著名的哲学家之一希尔贝克教授发来视频提问,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学明担任点评嘉宾。来自本市党政机关领导、高校师生、企业精英、市民群众等300余人聆听了讲座。
“凡俗是神圣的反义词,说我们的时代是凡俗时代,就是说我们的时代已经不再是神圣的时代”童世骏教授指出,在凡俗时代,上帝被理性赶下台,而理性作为批判的方法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却不能替代上帝来支撑目的和理想。这一方面造成了信仰领域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为滋生各种违反法律、违背人性的新兴邪教,以及对传统宗教做极端的理解,用宗教信仰为恐怖主义辩护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这种局面也很容易产生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
童教授认为,人类社会中发生的事情多数都是有人参与其中的,而人是会在各种可能性中自觉地做出判断选择的。在这种判断选择过程中,精神会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精神对于人类社会理想的实现,是会起非常重要作用的。所以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仅是可以有精神的,而且是必须有精神的。“说共产主义一定要实现,并不是说已经有了一个完整无缺的论证,而是说如果我们希望追求是一个公正的社会,如果我们希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果我们愿意为此做出努力,那么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
“一旦把批判精神、认真态度和健全常识结合起来,独断主义和虚无主义的非此即彼,工具主义和空想主义的非此即彼,好高骛远和醉生梦死的非此即彼是有可能避免的。”童教授认为,在凡俗生活当中要达到理想境界,至少有两个共同特点:第一是理想境界中要包含着真善美的价值,第二是要拥有认真的态度。在凡俗生活当中守护并努力实现理想,我们要用批判精神防止认真态度走火入魔,变为独断主义和非理性主义;同时用认真态度防止批评精神发展成虚无主义。无论批判精神还是认真主义态度都要与凡俗生活紧密结合,于是就有健全常识。
陈学明教授的激情点评也掀起了一场头脑风暴:“我对童老师把传统时代和现代时代的关系,理解成神圣时代和凡俗时代的关系,持保留意见,因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神圣的东西。但我很赞赏童老师提到的‘理性批判’与‘认真’精神的结合。”
哲学季讲座进入第四期,渐入佳境。讲座现场听众们席地而坐、倚墙而立,他们认真记录,时而欢笑、时而鼓掌。带着批判精神,守护自己的理想,哲学季正在影响着更多的人。
演讲嘉宾: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童世骏
点评嘉宾:复旦大学教授陈学明
主持人:文汇报社副总编王勇
现场互动:听众踊跃提问
(东方讲坛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