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联工作 > 正文

社联领导班子复旦走访

发布日期:2013-09-09

  9月6日上午,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副书记桑玉成、副主席刘世军带队赴复旦大学走访,听取复旦大学各方面人士对社联领导班子四风方面及工作的意见。复旦大学副校长林尚立、文科科研处处长杨志刚、历史系主任章清、国关学院副院长苏长和及邹诗鹏、任远等学者就社联学术年会、学会工作、培养新人以及社联发展提出了很多有启发性的思路和建议。
  一、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社联工作
  有的专家学者指出,社联性质是群众团体、人民团体,天然就是群众组织,本来运行逻辑就应是走群众路线,所以社联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与党政部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逻辑是不同的,应该发挥社联的组织优势,更好推动知识的繁荣,更好的服务学者。把本来不应该强调的行政逻辑转化为群众逻辑,改变过多强调行政逻辑的现象,如行政领导担任学术委员会和学会领导的现象。
  在组织架构上,其他省市社联有派出机构,上海社联没有,上海社联与群众团体的本质更接近,更容易直接联系群众,在与广大社科工作者的联系上这是制度上的优势。
  在学术引领上,社联应该鼓励学术本身接触社会,组织学者走出象牙塔,到实地调查研究。与学者直接建立交流平台,通过广泛的渠道把更多的社会科学工作者组织起来。社联也要重视地方性研究,发挥在这方面的引导作用。
  在学术成果展示上,建议社联每年把上海社科界最优秀的学术论文汇编成册,编写年度优秀论文集。
  社联也应该调研了解目前的学术生态状况:比如跨学科办会的情况;40岁以下年轻学者、青年教师的状态;上海聘请的海外学者情况等等。
  二、学会工作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专家建议上海社联应该组织大学会联合,在学会能力建设上下功夫。社联横向联系各个单位,管理150多个学会,真正有影响力的学会较少,需要不同学科、不同学会之间的大联合的组织的形成。这种大联合的组织要推出标志性的任务,形成大学术生态,实行民间机构民主制管理,可以考虑设置轮值主席,在运作机制、投入方式、人才涌现方式上改变,使学会更加民主,更有活力。这种大联合对今后城市之间、国际之间的交流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专家认为社科类学会活动质量还需再提升,学会活动活跃机制也要创新。目前有些学会活动较少,基本上是官员会长,退休人员参与学会,学会活动应景性较多,专业型、学术性的活动较少。在学术评价方面,现在学会是少数人活跃的组织,学术评价方面学会没有发挥出更权威、更专业的作用。
  社联近几年对学会的支持力度加大,使一些基础类学会活动有了明显改善。建议社联与学会共同谋划合作的平台,如建立类似上海史资料文献中心的学术共享平台,展现上海的风采和声音。
  学会工作也要开门办会,对内立足上海,加大与周边省份学会的研讨与合作。对外参与高质量国际研讨会。同时,学会也要考虑把非公经济、体制外的群体吸引进来。
  三、学术年会的学术含量有待提升
  学术年会的运作方式应由外在性变为内在性,学术年会举办多年,内生性不强,原因是学会、学术机构等本身没有主动参与进来。所以建议年会由框架性变为注册性,关键看申报者的资质,学会、学校、研究团体、个人都可以申报。目前的专题会议由学者自己申请,质量相对较高。
  年会应该削减一些不必要的东西。如程序较多,从组织会议到宣传报道到出版文集中间需要很多精力和投入,应该把其中多余的、累赘的东西去除,鼓励合并,文集也应该走精品路线。征文可以少一些,建议编一本文集。
  在功能建设上,应发掘学术年会除了学术交流展示以外其他功能:如卖书、招聘人员等功能。
  四、青年学者的培养刻不容缓
  40岁以下文科人才相当不容乐观。所以社联应该让年轻人有更多的呈现空间。建议每年年底社联搞一场研究生专场年会。现在的学术会议过于行政化,反而学术内涵的东西被冲淡,青年人不感兴趣。社联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激活一些平台,鼓励自下而上的学术发展。如青年学社学术新人的产生机制应该推荐与自荐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