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联工作 > 正文

市社联举办“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和理论研讨会

发布日期:2009-09-23

        为了全面总结和深入研究新中国成立60年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市社联近期举办了“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和理论研讨活动。这些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进一步深化了本市社科界对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的研究,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研究。
        一、加强组织协调,举办征文活动
        近年来,市委宣传部每年都结合中央的重要理论创新和重大纪念活动进行全市性的理论研讨征文活动,比如曾组织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科学发展观与上海发展”等专题征文活动。在历次征文活动中,市社联都精心组织、全面动员所属学会积极参与,社科界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都在百篇以上。“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征文是今年社联在本市社科界开展的一项重要的科研活动,社联及所属学会广泛发动、精心谋划,使本次活动的思想性、学术性和参与面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1、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今年上半年,社联将“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征文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年度计划,并把做好这项工作作为促进学会学术活动的重要抓手,做到精心筹划,重点落实。社联向所属150多个学会以及民办社科机构,全面下发征文活动通知,并在社联网站、《社联通讯》发布征文信息,广泛发动。在充分动员的基础上,社联召开重点学会组稿工作会议,并与相关学会保持紧密的联系和沟通,随时掌握征文活动的进展情况。社联在整个过程中注意与广大学会干部保持密切联系,做好服务工作,不断解决各类困难和问题。
        2、不断改进,优化服务。今年的征文活动在听取大家意见和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社联又实施了两方面改进措施,以更好地为学会和专家学者提供服务。其一,为了推进征文工作的科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社联在今年初策划并开发了年度主题征文网上征文系统,并于4月在社联网站上开通运行。本次社联征文统一采用网上征文系统提交方式,这不仅提高了征文工作效率,优化了征文信息管理,并切实减轻了学会负担。其二,本次征文活动中,社联着力加强与学术期刊的合作,将专家评审遴选出的优秀论文汇编为《探索与争鸣》杂志“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刊”,使大家的辛勤劳动成为公开发表的理论研究成果。
        3、活动参与面广,论文质量较高。由于组织发动工作做得比较扎实,本次征文得到本市广大社科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以撰写研究论文的方式,表达对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纪念和庆祝,前后共收到应征论文604篇,为近年来社联专题征文数量最多的一次。参与的学会达到53个。征文作者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上海交大、市委党校、上海社科院、上海财大、上海大学、上海师大、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等60多所高校和研究院所,还有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市委研究室、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金融工作党委、市检察院等30多家政府和实际工作部门的研究机构,以及各区县宣传部、民政局、街道、镇等基层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论文作者中,既有高校或研究机构的知名教授,也有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作者有100多人,副高职称的有60多人,共占作者总数的30%。
        这些应征论文围绕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主题,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国际关系等多个领域展开,既有宏观系统的基础理论研究,又有具体实证的经验研究,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上海理论界对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发展历程与成功经验的深层思考和最新研究成果。市社联组织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从中遴选出93篇优秀论文,参加市委宣传部举办的全市征文评选活动,最终有24篇入选上海市优秀文集,占全部入选论文的38%。
        二、开展理论研讨,交流研究成果
        在广泛征文的基础上,9月18日,市社联召开上海市社科界“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潘世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市社联党组副书记桑玉成主持会议,相关学会负责人、社科界专家学者代表等150余人与会。会议围绕经济增长、政治建设、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等议题,对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进行了有价值、有深度的阐发和研讨, 8位专家学者作了专题发言和评论。
        华东师范大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主任陈锡喜教授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要结合实践环境的变化和党的理论创新,研究其新的内涵,厘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指导地位”三个基本概念,搞清“什么样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生活的哪个层面”以及“何谓指导”等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坚决抵制“淡化意识形态”、“去意识形态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等思潮,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高惠珠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大小,是以人们价值自觉程度为转移的,而人们价值自觉最贴近的基础,则是以人们日常生活实践为内容的民生状况。她从民生与价值关系自觉、民生与价值规范自觉以及民生与价值认同自觉三个维度,阐释了民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以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众认同度。
        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袁恩桢研究员剖析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济发展的一些难点问题。他认为中国60年的经济发展存在一以贯之的主线,并非一般所认为的前30年计划经济与后30年市场经济截然相反,而是从建国到现在,经济建设始终在探索社会主义公有制如何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对于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他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是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国家、中央、地方、部门、企业等不同的经济实体之间,必然存在有市场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够结合,并将逐渐趋于完善。对于如何看待市场经济作用的两重性,他认为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在30年改革开放过程中无疑已经显现,但是当经济因素与市场经济结合过程中,其消极作用也有所呈现,一些地方社会问题极其严重。对此我们目前还不够重视,要加强这方面的对策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主任齐卫平教授回顾了中国协商民主60年发展历程,认为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有其自身的生长逻辑和运作特征。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协商民主的发展轨迹是先从政治领域起航,再到政治和社会两大领域齐头并进。国家与社会的共同作用实现了这一民主实践的累积和提升。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与社会在其间的共同作用更加鲜明和突出。当前最重要而又最为基本的着眼点是,推动中国协商民主实践不断向前发展,建构现代国家和培育社会资本。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晓明教授、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中心主任刘杰研究员等专家,对上述4位专题发言作了精彩的评论。
        最后,潘世伟同志在会上讲话。他指出,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党和国家的重大庆典,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盛大节日。上海理论界和学术界在深入总结、研究和探讨新中国60年的成就与经验时,要突出基调、体现特色、扩大覆盖、把握导向。理论界和学术界必须及时、科学、认真地总结过去,要从过去的成长中提炼成功经验,吸取有益教训。要充分地总结新中国60年形成的宝贵经验,揭示新中国60年的成长规律,宣传新中国60年的巨大成就,讴歌新中国60年的先进人物,传承新中国60年积淀的伟大精神,从60年成长中提炼“中国经验”、“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及时地将科学认识的成果转化为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继往开来,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增强对党领导的改革开放事业的自信心、自豪感,更加坚定信念、满怀信心、坚定不移地为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