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联工作 > 正文

发挥学术社团功能 繁荣发展社会科学--市社联举行第三届学会学术活动月

发布日期:2009-11-02

        为更好地发挥学术社团的基础功能,推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2007年上海市社联创办了学会学术活动月,每年举办一届。今年举行的第三届学会学术活动月以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契机,围绕“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经验”这一主题,精心策划,认真组织,积极推动,努力在活动的规模、质量、影响上达到新的水平。
        一、学会学术活动月拉开帷幕
        10月21日,市社联第三届学会学术活动月正式拉开帷幕。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联党组书记潘世伟教授致开幕词。市社联党组副书记桑玉成教授主持开幕式和报告会。本市150多家社会科学学术团体的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共200余人参加会议。
        潘世伟在开幕词中指出,这些年来,市社联大力支持学会开展学术活动,强调学会学术功能培育。学会学术活动月就是近年来在培育学会学术功能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活动项目的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充分反映了一个时期以来上海人文社会科学的长足发展。
        潘世伟指出,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本届学会学术活动月要在市委、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围绕主题,进行有深度、有价值、有启发的学术思考,归纳、提炼、概括、总结中国发展的模式、规律、价值,继续为繁荣发展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作出努力。在发展路径上,我们要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原理、人类文明成果与中国现实国情三者的有机结合。在基本内容上,我们要实现理论探索、知识普及、政策转化三者有机结合,既要有理论的思考、分析,也要有对广大社会公众的知识普及、人文精神弘扬,还要努力做到理论与日益变化的改革开放实践结合,催生新的政策、制度。在参与主体上,要努力实现专家学者与各层面领导干部、广大社会公众三者的有机结合。我们要通过举办第三届学会学术活动月,以整体力量共同打造上海社科界的学术交流公共平台,坚持历届学术活动月的传统和特色,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努力使上海社科界为实践服务的能力、推动学科发展的能力得到新提高,促进社科理论人才茁壮成长,为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作出新贡献。
        二、研讨国家发展历程中的学科成长
        开幕式后举行了学术报告会。市文博学会理事长、市新学科学会会长、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研究员,市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上海社科院卢汉龙研究员,市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顾钰民教授,市社联副主席、市历史学会会长、复旦大学姜义华教授等专家,分别以“文化建设与繁荣社会科学”、“社会建设与社会学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科学阐释国际金融危机”、“历史变迁与史学发展”为题先后作学术报告。
        陈燮君在报告中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梳理:1979—1989年是文科复苏时期,出现很多的新观点、新思考、新方法;1989年后的10年,整个社科界一方面继续为改革开放作理论准备,另一方面在理论上进行反思。最近10年出现新的走向:1、社会科学从文化思考、渗透进而加入到文化建设。2、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正走向新的综合,表现出非常注重科学方法论的特点。3、今天的基础学科的应用性、实践性出现了新的特点。他结合自己多年来从事上海文化建设的实践,以上海文脉与上海史研究、苏州河石库门的文化解读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综合思考、迎世博与世博学的探索为个案,对文化建设与繁荣社会科学的关系问题进行深入的阐发。
        卢汉龙对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和社会学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他认为,30年前我国步入“而立”之年,拉开改革开放的大幕;20年前是我国的“不惑”之年,明确市场化改革方向;10年前国家步入了“知命”之年,直面科学发展和人的素质、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领域。在此过程中,社会学发展始终与改革开放事业同行。建国60周年之际,我国步入了“耳顺”之年,改革深化到社会和政治领域,社会越来越多元化,需要听取不同的声音,需要社会学创新发展,认真思考和回答社会建设的一系列新问题,如全面小康与社会不平等问题,社区研究从功能研究到发展研究,社会政策问题和社会工作问题,等等。这些都为社会学发展和社会学学会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顾钰民认为,当前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从技术层面更多地转向制度层面的分析。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理论视角对危机原因进行反思:首先,这场危机并没有改变生产过剩的危机实质,因为这场危机的直接原因次贷危机,其实质就是住房生产过剩;再者,这场危机是由于社会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比例失调。马克思和凯恩斯都提出了“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是必然的”这一论断,但两者在危机的产生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还是市场经济规律上,存在根本的区别。我们既不能盲目迷信崇拜西方经济学,也不能教条式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定要从世界现实、时代变化出发,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
        姜义华在报告中把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归纳为:为新中国建立和巩固奋斗;以阶级斗争为纲、将阶级斗争扩大化绝对化的年代;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岁月;以人为本,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总目标。他认为,最近10年历史学出现了新发展、新变化:历史学在作为国家行为的同时,越来越成为广大群众了解自身的重要途径,历史从国家的记忆变成广大民众自身的记忆。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走出了自己的道路,取得了自己的经验。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经验需要历史研究者从中国自己的实际出发,需要中国历史学有新的大发展,形成真正符合中国实际的历史理论,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加令人信服的历史解释。
        三、本届学会学术活动月的主要特点
        第三届学会学术活动月于今年10月下旬至11月全面展开,社联所属100多个学术社团将联合本市各高校、科研机构、党校以及党政机关等单位,共同举办123场主题鲜明,各具特色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包括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和论坛等,将在哲学、经济、政治、社会、历史、文化、教育、国际关系等众多学科领域展开,既有基础性理论研讨,也有关于我国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应用性研究,充分反映上海社科界对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层思考和研究成果。
        本届学会学术活动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面广,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学术性。学会姓“学”,学术功能是学术团体的基础性功能,各学会以学术为本、为基、为根,学会学术活动月的学术含量日益突出,成为上海理论界、社科界、学术界重要的学术交流公共平台。
        二是交流性。学术活动月期间,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社团进行交流和互动,这既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也符合我们党提倡的“百家争鸣”的实践。学术活动月倡导学术的批评与反批评,为上海的人文社科发展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三是多样性。学术活动月包括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及论坛等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这当中既有基础性研究,也有为党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的应用性研究;关注对象既有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也有对整个国家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以及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科技的变化趋势的研判,呈现“百花齐放”的良好局面。
        四是展示性。学术活动月的学术成果全面反映学会各方面的工作,包括学术活动主题设计能力、学术讨论策划能力以及群众性学术活动组织统筹能力等。这些能力与学会自身建设的各个方面密切相关,是学会学术水平、组织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各学会学术成果、学术活动的相互比较和全面检阅。
        五是广泛性。在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学术社团都积极参与学术活动月,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主题突出、各具特色的活动。逐年提高的活动规模和数量既反映了活动的广泛性,也反映了社科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