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联工作 > 正文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联党组书记潘世伟在纪念上海社联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报告

发布日期:2008-12-30

尊敬的俞书记、尊敬的韩市长、尊敬的各位来宾:
        在伟大的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上海市社联也迎来50周年的华诞。今天,群贤毕至、学者满堂,我们相聚在一起,共同回顾市社联50年的发展历程,共同分享学术繁荣的成功喜悦,共同感悟时代变革为思想学术创造的历史机遇,共同展望社会科学事业的美好蓝图,我们的心情无比欣喜。
        此时此刻,我们特别缅怀为上海市社联创立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陈望道、罗竹风、夏征农、李培南、雷经天、周谷城等革命前辈和学术前辈;深深铭记10年前江泽民同志所作的“发挥社联作用,繁荣社会科学”的重要题词;真诚感谢50年来为上海社科事业和社联工作辛勤耕耘、积极奉献的广大专家学者;由衷感激长期以来给予我们亲切指导、关心与支持的各级领导、各界同仁。
        下面,请允许我代表社联党组、社联主席团成员,向大会作一简要汇报。
        一、社联50年发展的历程和成就
        社联是市委领导的以社会科学研究和宣传为主要任务的学术性群众团体,成立于1958年3月9日,也是新中国第一个成立的省市级社会科学群众组织。
        社联五十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958年至1966年是社联工作的奠基时期。创立之初的市社联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等八个学会以及一份机关刊物——《学术月刊》。这个时期社联的学术活动非常活跃,主要围绕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围绕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的重点问题展开研究和交流,产生一批全国有影响的学术成果。1967年至1977年是社联工作受到重创的时期。十年文革使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受到严重干扰,社联活动中断,留下了较长时间的空白。1978年至2008年是社联工作的重新恢复和蓬勃发展的时期。1978年1月,市委宣布了恢复社联活动的决定。从此,社联和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乘改革开放强劲东风,迎来全面繁荣、再铸辉煌的新时期。社联所属学会已由成立之初的8个、会员1000余人,发展到今天的155个、民办社科研究机构有15个、会员近7万人。社联与本市的高校、社科院、党校、军队院校和党政机关研究部门建立了密切关系,社会科学界的界别代表性显著增强。
        50年的辛勤耕耘、开拓奋进,社联各项工作都取得了重要成绩。
        一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和宣传。从上世纪50、60年代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等系列讨论,到30年前的真理标准讨论,再到学习、研究和宣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社联都积极组织专家学者投身党的理论创新活动,2006年,又创办了“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努力进一步促进全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二是促进学术繁荣交流。社联多年来把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现在各学会、各学科的学术研讨每年达1千多场。2003年,社联创办了全市性的学术年会,受到社科界的广泛响应,六届年会收到论文4000余篇,出版文集26卷,已成为集中展示上海学者治学方法、成果观点和精神风采的年度盛会。
        三是加强学术团体的管理与培育。学会是社联的基础细胞。对学术团体发展,社联坚持一手抓制度管理,一手抓功能培育。1997年开始,建立了三年一次的优秀学会评选制度,2001年起,开展了学会达标年度评审工作。2000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社团党建工作,目前98%学会建设了党组织,民办社科机构已达100%。通过这些努力,社联很好地履行了对全市社科类的学术团体业务主管的职能,成为社会组织管理的枢纽型组织。
        四是推进决策咨询研究。90年以来,社联站在上海发展前沿,先后对浦东开发、上海城市功能转型、长江流域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提供研究报告,受到中央有关部门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1999年,创办了“社联策论”,在新时期党的建设、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一批得到领导肯定的重要成果。为活跃学者内部研讨,2001年又创办了《理论内稿》。现在各个学会承担的各类应用研究、对策研究课题每年近200项。
        五是开展社会科学的普及宣传。面向社会,举办各类科普讲座、义务咨询,是社联长期坚持的传统。现在各个学会每年开展的各类普及活动达300多项。2001年起,社联联合各个学会创办了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特别是2004年起,为探索新时期宣传社会化、文化大众化的新途径,市委宣传部和社联共同创办东方讲坛。4年来,讲坛开发了七十个讲座系列,举办讲座9130余场, 334个基层举办点、直接听众达400万人次。2005年,中宣部对东方讲坛的经验给予高度肯定并作介绍,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
        六是组织学术成果的评介和奖励。在市委宣传部领导下,精心组织推出了《社会科学争鸣大系》、《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改革开放三十年》等基础性、积累型的重大成果。社联主办《学术月刊》等杂志多年名列国内同类刊物前列,精心组织两年一次的市邓小平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全面展示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和优秀人才。
        七是加强学者群体的凝聚和沟通。坚持把服务专家学者作为工作重点,倾听专家呼声,反映学者建议,做知识分子的贴心人,努力地把社联建设为真正的“社科工作者之家”。
        50年来,社联与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同步发展,社联的各项同工作也是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一个缩影。
        二、社联50年发展的基本经验
        社联工作50年的发展,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1、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指明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保证。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并大力扶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固然重要,要搞好,社会科学也很重要。”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必须始终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一定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繁荣哲学社会科学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上海市委历届领导同样高度重视社会科学发展,关心社联工作。所有这一切,为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社联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提出 了明确要求。
        2、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学术创新,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深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极大地激发了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推动了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和科研方法的创新。
        3、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提供深厚源泉。党领导亿万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创造的新事物、新经验,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研究素材和学术源泉,社会科学工作者致力于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深入探索社会主义规律、人类发展规律、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社会科学体系。
        4、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知识分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主体力量。社会科学工作者是学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广大专家学者始终保持对学术的热爱、对探索未知领域的执着,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责任心,推进学科建设,提高研究水平,培育学术人才,奉献学术成果,成为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主体力量,成为一支有水平、有能力、党完全可以信赖的重要队伍。
        5、努力在新形势下坚持工作创新,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发展动力。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和完善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工作载体、活动方式、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已成为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和社联工作推进的基本原则。
        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挥社联作用,繁荣社会科学
        回顾社联发展历程,总结工作成功经验,对于更好地开辟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的光辉未来,对于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社联工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今天,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开创的广阔实践发展空间和理论发展空间,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努力坚持和努力做到:
        第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把研究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首要任务。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使命和职责,就是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过程,巩固全体人民的共同思想基础。要在深入研究改革开放30年来、建国60年来,党成立90年来历史经验上取得新成果。要在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认识上取得成果。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上取得新成果。要在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以及与社会科学其他学科融会贯通上取得新成果。要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普及的大众化、通俗化上取得新成果。要在理论创新成果与社会生活、现代传媒、文化产品和网络信息的结合融入上取得新成果。
        第二,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研究重大理论问题为主攻方向,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实践、贴近生活、使理论研究紧跟上实践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和上海城市 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理论界要努力贡献更多的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具有决策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要努力提供更好的破解科学发展难题的科学回答和解决方案。要更充分地体现在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思考研究上的独特优势。要帮助各级干部和社会公众在更深刻的层面上提高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增强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第三,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要坚持以人为本,关心服务专家,下力气做好团结、凝聚、教育、引导工作。要贯彻好“双百”方针,尊重学术规律,倡导学术民主,鼓励探索,支持创新、容许失败、倡导健康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大力营造有利于学术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善于做好学术领域的群众工作,摆事实、讲道理、重感情、求和谐,把更多的知识分子团结在党的周围。
        第四,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社会科学工作者队伍。要努力加强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建设,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要增强学术研究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要敢于推出上海社会科学的领军人才,善于发现具有潜力的青年人才,乐于发挥老年学者的独特作用。要着力加强学风建设,形成学术道德学术自律的良好氛围。
        第五,必须毫不动摇地加强社联和各类学术团体的自身建设。要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社会团体培育发展的规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学术社团建设,形成推动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新途径。要全面培育学术团体桥梁纽带、组织协调、咨询服务、宣传普及的基本功能,发挥自身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坚持开拓创新,把公共平台建设作为重要工作载体,增强界别的代表性,提高专家学者的参与度,以服务为导向,以交流为途径,以项目为纽带,以繁荣为目标,在公共学术活动中不断提升上海学术的团队意识、整体效应和公益氛围。
        同志们,党的期盼、人民的需求、实践的呼唤、时代的要求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要倍加珍惜社联50年的发展成果,倍加珍惜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倍加珍惜上海社会科学发展的良好环境,倍加珍惜改革开放提供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让我们一起奋力开创社联工作新局面。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前辈、各位专家、各位嘉宾,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