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过去30年的道路是如何走过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是怎样取得的、哪些经验值得深刻总结、形成的发展模式理论上如何解读、如何更好地向世界说明中国、如何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开创新的辉煌。这是在今年学术年会上专家学者深度聚焦、深入讨论的热点话题。
12月14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大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隆重召开,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五路大军”的500余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大家共同回顾和检阅30年学术发展的进程与轨迹,共同交流和分享30年学术成长的经验与成果,共同感悟和回味30年深刻时代变革为思想学术创造的历史机遇与空间,共同聚焦和展望未来学术前行的主攻目标与方向。
本届年会主题为“当代中国:道路?经验?前瞻”,整个大会由主旨讲演、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专题报告、名家讲演、学科专场交流等组成。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向大会作了题为“向世界说明中国”的学术演讲,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联党组书记潘世伟致开幕词。
专家学者在会上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在谈到应当以怎样的价值取向认识改革时,有学者认为,判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性、进步性,归根到底要视其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作用,要看我国改革开放、制度变迁过程中是否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是否在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增长和发展中的效率提升,以及经济增长和发展所产生的利益是否合理有效地为社会成员享受。在探讨中国30年高速增长的原因时,学者强调,根本在于改革与开放,通过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中国实现了过剩劳动与国际资本的系统结合。但这种结合而导致的经济增长具有外生性和不可持续一面。在对外开放的环境下继续深化中国经济改革,是保持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创造新奇迹的必由之路。
在总结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时,有学者提出,与俄罗斯和东欧等其他转型经济相比,中国改革的重要经验是遵循了价格双轨制、增量改革、试验性改革、微观改革走在宏观改革前面、经济改革走在政治改革之前等有效路径。有学者提出,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当前改革的重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于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政府作用,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及推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关键要围绕建立有效政府和有效市场进行。
关于改革开放30年的政治发展,有学者认为,政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作用,是中国国家成长的关键。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证明:国家权力要能够创造转型发展,就必须首先在政治层面上形成有效的政治发展与政治有效性提升的良性互动,即通过有效的政治发展提升政治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作用的有效性;通过政治的有效性所创造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实现有效的政治发展提供必要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动力,有效政治是通过在政治建设和发展中不断创造政治有效性来实现的。
有学者分析了制度与生活视野下的中国社会生活变迁,认为中国社会生活近30年的变迁过程不仅给社会带来活力,也会造成一些社会冲突,协调不同自主性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涵,也是制度改革的目标所在。从社会主体发育即自主性发育的角度看,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路线图基本上可以这样概括:从“一元主体”向“一体多元”结构不断迈进,从总体性社会向集中和多样化共存的社会不断迈进。必须通过围绕制度与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中国社会正在形成的基本秩序及自主性在新条件下的走向。
围绕信仰与法制建设的关系,有学者认为,要深入梳理政治与信仰、信仰与法治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强调思想解放,不能忽略对信仰的关注。法律不被信仰,与信仰缺乏法律基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民众的信仰建设是社会法制建设的重要前提。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内涵经历了从复合型人才、跨学科人才到跨学科领衔型人才演变。当前需要区分创造型人才和革新型人才,需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重塑人才培养素质,形成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对于最近30年的文学发展,有学者提出,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时期,“少年”、“青年”都是作为现代性的“本质”特点被充分强调。经历“文革”浩劫后,中国文学沉入民间大地,坚实地履行着独立的批判功能,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逐步进入了“壮年时期”。
有学者研讨了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社会科学发展战略,认为当下中国正处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结构之中。当下社会科学研究存在的“西方化”倾向和“唯学科化”倾向,是制约着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的两大瓶颈。让中国社会科学走向世界,要以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对全球化的方向和世界秩序的性质发言,为世界学术做出我们的贡献。在谈到国家形象与文化创新战略时,有学者认为,中国是一个迅速崛起和现代化的大国的正面形象,但中国的国际形象是一个复杂、矛盾、不确定的形象。把握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的战略关系,以多种方式、多重渠道来塑造正面国家形象,发展能够跟强大中国国力相匹配的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影响力,是中国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等等。
学术年会由上海市社联于2003年创办,由年会大会、各学科专场、学会学术活动组成。今年是第六届。本届年会学科专场共设六个,分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为主题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现代人文:中国思想?中国学术”为主题的哲学?历史?文学学科专场;“改革开放与学术发展:重建?创新?贡献”为主题的政治?法律?社会学科专场; “改革开放:制度?发展?管理”为主题的经济?管理学科专场;“变化中的国际环境:机制?形象?竞争力”为主题的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专场;“中国的未来:问题与挑战”为主题的青年学者专场,由市社联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共上海市委党委联合举办。
6年来,年会的凝聚力和参与度、影响力和认同度、多样性和权威性与年俱进,成为展示和交流专家学者治学方法、成果观点和精神风采的年度盛会,建设“人文上海”的一张学术名片。
据统计,本届年会收到应征论文近1300篇,匿名评出40篇优秀论文,在年会大会、各学科专场有160余位专家作主题报告,60余位专家作专题评论,参与年会各项活动的专家学者、青年学生二千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