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上海市第七届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讨会在市委党校召开,本届论坛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组委会、市委党校、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潘世伟和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吕贵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潘世伟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和建设始终是上海理论和学术研究的主旋律,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关系到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也关系到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核心。上海理论界要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分析研究改革开放实践中所积累的丰富素材,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丰富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思考。理论界要增强政治意识、创新意识、精品意识和协作意识,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把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抓紧、抓深、抓好,推动上海理论研究上新台阶。
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本市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党校系统的100余位理论工作者,就如何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议题进行了研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新阐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组成部分。专家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及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展开研讨。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余源培教授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传又与时俱进,主要体现在四个基本维度之中:首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任务维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始终认清社会主义本质,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求生存,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其次是“走自己的道路”的路径维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照搬马列经典,也不是照搬西方资本主义,而是探索符合中国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再次是“执政为民”的价值维度。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方位维度。科学发展观针对的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新的具体表现。
市委党校原教育长陈熙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在“社会主义观”上实现了三大突破:第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突破了长期以来只注重社会主义特征研究的局限和框子,从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终目的三个层面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视角,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念和新内涵。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社会主义不仅是被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同时又是一种主体性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从而把作为事业的社会主义与为之奋斗的主体统一起来,把党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建设贯通起来。第三,科学发展观从社会主义现实发展形态的视角,探讨社会主义的本质,达到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现实发展形态的内在统一,使人们可以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观的内容。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陈章亮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这三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亮点。其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点和主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这一理论体系的载体和保证。
市委党校图书馆馆长丁晓强教授认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结合的产物,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面临的是全新时代的全新情况、全新问题,完全是全新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体系,但它还处于初创时期,还有待丰富和完善。我们理论工作者应该从文字与概念创新走向理论创新,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创新,真正从社会实践中吸取生命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
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世界意义,不仅对世界上落后国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人类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贡献;不仅在于指导整个社会的发展路向,而且指出人们应该追求怎样的生活方式。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新架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整科学的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中国怎样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研讨中,专家学者围绕这一理论体系的主题和架构阐述了各自的观点。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齐卫平教授从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架构进行阐述。第一,这个体系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即它形成的过程和理论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和成熟起来的,30年改革开放呈现阶段性的发展特点,使得这一理论体系呈现循序渐进的历史逻辑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三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它们之间存在思想方法、理论观点、思想主张的贯通性,这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内在统一的理论逻辑。第二,这个体系的理论主题,即它的思想体系形成的核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贯穿于整个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同时又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三大理论成果都涉及的内容。因此,把这“三什么”和“三怎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比较合适。第三,这个体系的内容框架,即它的理论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可以划分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等三个大的基本理论层面,分别对应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体现出这一理论体系的价值意义。
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林世昌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中心主题是现代化,它是中国近百年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们结合时代特征要发展的目标,这也恰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过程。具体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时代发展理论,时代发展论是客观的,不仅在实践中是重要的,在理论中也是重要的,但此部分也是目前理论体系中最薄弱的。二是科学发展理论,这也可以用毛泽东同志的“多快好省”来解释,这是现代化建设要走的路。三是和谐发展理论,即从中心向外部推移进行整体建设,是一个四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四是和平发展理论,即坚持独立自主,合作共赢,最后要推进和谐世界建设。五是执政党建设理论,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要建立一个创新型政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他指出,我们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解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三者简单相加,而应该从中国发展的机理模式解读30年的经验,给未来发展提供线索。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新表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与会专家学者着重围绕这一理论体系对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进行研讨。
市委党校副校长王国平指出,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夺取全面建没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大发展战略。“又好又快”发展有三方面基本内涵:首先,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是当代中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必须冷静地看到,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排在全世界的百位之后,只有继续抓住发展这个牛鼻子,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局面中走活全国一盘棋。其次,发展以追求质量为前提。保证不了“好”和“质量”,“快”就没有发展价值,而成为单纯破坏环境、增加能耗的负面效应。具体而言,这里的“好”和“质量”具有经济运行健康与促进社会进步的双重含义。第三,促进发展必然要求适度、可持续的增长。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认为,促进发展,增长是基础。从一定意义上看,实现“第一要务”的目标,关键是有质量的适度增长。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基础系孙力教授就民主政治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价值发表看法。他指出,在经济价值方面,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为培育市场经济服务。因此,政治体制改革要求解构权力高度集中的体制,逐步实现党政分开、权力下放、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创造有利条件。在政治价值方面,民主政治建设主要为政权建设提供合法性。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仅仅依靠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来为政权的合法性建设提供资源已经远远不够;现在不仅世界范围的民主浪潮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出挑战,而且国内人民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需求也对我国的民主建设提出要求。在科学发展价值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建立服务型政府、完善公共财政,只有推进民主建设才能为实现这些要求提供政治支撑。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法新理解
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我们党科学地认识、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与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结晶。
市人大研究室主任周锦尉指出,改革开放是新时期的主要特征,以真理标准讨大论拉开帷幕。这次大讨论的主旨是要不要解放思想、怎样解放思想。30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果,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无不来自于这次思想大解放。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强调解放思想,主要是从毛泽东同志晚年那些错误的“最高指示”中解放出来,从对社会主义传统模式的教条主义的理解中解放出来,调动和释放各阶层人们的政治积极性和能量,寻找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新的时期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日益严峻,迫切要求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继续坚持解放思想。首先,获取新经验需要解放思想。在取得一系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满足已经取得的经验,不能满足现状,更不能背成绩的包袱。其次,应对愈来愈大的风险需要解放思想。我国经济在高位运行,高处不胜寒,不能高枕无忧,要有忧患意识,时刻准备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第三,多元利益诉求和整合需要解放思想。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综合配套发展的阶段,利益的协调、统筹、整合变得越来越复杂,旧的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形势要求。第四,完善市场经济体制需要解放思想。因为完善往往比初创更难,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已经步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第五,寻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标尺需要解放思想。毕竟我们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而且市场经济的优缺点都非常明显,到底怎么走我们没有先例可循,需要在实践中大胆破除体制和观念上的桎梏。
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黄力之教授对社会主义价值与普世价值的关系作了分析。他认为,我们不能在任何意义上都否定普世价值的存在与意义。倘若一味说普世价值是一种欺骗,这会把自己置于普世价值积极内容的对立面。如果放弃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提法,只提普世价值,那么我们会面临一切按照西方的要求来改造的局面,这显然是危险的选择,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选择会失去自己的价值观表述,这也是不可取的。在阐述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时,应该尽量少一些烦琐哲学,应“以人为本”,再辅之以公平正义。
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王建国教授从方法论角度来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结合问题。他认为,结合过程具体体现在八个方面:一是在党的思想路线上,从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与倡导解放思想,经与时俱进,到求真务实。二是在真理检验标准上,从恢复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到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经以中国问题为研究中心的方法论,到实践的检验、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检验相统一。三是在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上,从强调实践先行、实践至上,经“不断发展的实践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双向互动”,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旗帜、道路和体系的三者统一。四是在建设结构上,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经“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和“五位一体”。五是在发展观上,从“发展是硬道理”,经“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六是在发展道路上,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特色与世界眼光相结合,再到坚持独立自主与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七是在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上,从效率优先,经注重公平,到更加注重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八是在平衡与非平衡的关系上,从打破平衡,到构建和谐,再到更高层次的和谐,即和谐发展、和平发展和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