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联于11月13日-15日在南京汤山举行所属学会部分资深会长座谈会。参加者有:市哲学学会会长陈章亮、市经济学会会长袁恩桢、市外文学会会长卢思源、市逻辑学会常务副会长曹予生、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周尚文、市伦理学研究会会长朱贻庭、市美学学会副会长邱明正、市政治学会名誉会长王邦佐、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张云、市宗教学会副会长罗伟虹、市钱币学会副理事长顾佩兰、市古典文学学会副会长李国章、市世界史学会会长潘光、市社会科学普及研究会会长武克全、市形势政策教育研究会会长和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会长林炳秋、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丁锡满、市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王克忠、市生产力学会会长周瑞金、市美国学会副会长金应忠、市法治研究会副会长吴铎等20人。会议围绕交流学习十七大精神,促进上海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搞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团体相关学科建设、培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团体的功能等议题展开研讨。
一、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建设任务
与会者指出,十七大主题明确,是在我们国家关键时刻召开的。我们国家处于转型期间,生机勃勃,问题也多。在社会层面,一方面充满活力,一方面躁动不安,还要通过真正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又指出,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是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针对前一阶段高速经济增长下发生的问题,因此现在提出协调发展。所以落实十七大不能不看到矛盾,要很好分析矛盾。
有会长提出,十七大的报告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文化建设和我们文化工作者的行动纲领。并认为,文化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中华民族崛起必然包括文化建设。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文化是它的软实力,是综合实力的重要因素,也是一张“名片”。目前上海文化发展中存在着一些不平衡现象:1、文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上海经济上的定位是“四个中心”,在文化上的定位是什么呢?上海在历史上曾两次成为全国文化中心,有人提出将上海建成“国际文化发展中心”,但是“交流”是双向的,我们必须有高质量的产品和人家交流,否则很可能沦为“文化码头”,“文化转运站”。2、文化硬件强于文化软件。我们在文化设施建设中取得了成就,但是市民的文化素质与上海的地位还不相适应,我们的文化产品还缺少传世之作。上海的高校建设出现“高大全”现象,大楼越来越高,地盘越来越大,许多学校都向综合大学发展,学科越来越多,但是学科的质量、培育的人才却差强人意。3、文化节庆、会展、会演活动有声有色,引来各国各地的文化艺术,但我们自己的东西在其中往往不成比例,许多东西引进以后又没有很好消化。4、在经济大潮中,精英文化、高雅文化往往被大众文化、休闲文化而湮没,而大众享受的大多是粗糙甚至低劣的“文化快餐”,造成“营养不良”。
认为:我们应该正视、研究和勇于克服这种明显的不平衡。有几点应引起注意:1、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需有胆识,瞻前顾后是很难有独创性的。2、要破除“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文化与经济是互动的,而不是主从的关系。3、不能"上海搭台,人家唱戏",而应以我为主,我唱主角,在吸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我们的优秀文化产品与人家交流。
与会者还指出在迎接文化建设高潮来到的时候,上海文化工作者应该进行推动、普及、引导:推动就是积极参与,把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建设的任务作为我们学会的首要任务,制定计划搞活学会,努力贯彻和落实十七大精神。普及是把中华文明通过易为群众接受的生动形式向群众传播。引导就是要使文化建设走上正路,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宣传文化主管部门和新闻媒体的领导应当担起责任,弘扬健康向上的文化,抑制低级庸俗的伪劣文化。
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学术社团学科建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社会科学学术社团的作用,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即繁荣哲学社会科学要落脚于学科建设之中。
在学科建设中除了要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继承传统、学习外国的关系,学科发展与队伍建设关系问题之外,还要着重处理好下列几个关系:
与会者认为首先要处理好本学科建设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科学已进入新的综合交叉时代,现在已没有孤立绝缘的学科,各学科都有边缘性,交叉性,它的边界已愈来愈模糊。所以,各学科既要关注自身的学科知识和规律,又要广泛吸收其它相关学科研究的成果,从而使本学科有一定的包容性和综合性。
其次是要处理好建设和谐文化与学术争鸣的关系。十七大报告指出, 我们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即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学科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发展和谐文化,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但是和谐并非一团和气,并非是无差异、无矛盾、无竞争的“无差别境界”,而是在共同理想目标下的差异矛盾的统一。因此在学科建设中应当正视矛盾,贯彻“百家争鸣”方针政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
在这里,单提“学术民主”,是不够的,更要有在“二为”方向前提下的“学术自由”。因为民主是相对于集中而言的。学术社团推动学科建设应致力于搭建学术交流、学术争鸣的平台,鼓励自由地开展学术探索、学术创新,同时又允许失误、偏颇,应在相互争鸣,充分说理的基础上探求真理,逐步形成对真理的共识,从而达到新的和谐,推动学科建设。马克思主义者的科学态度并不是不许失误,因为只有通过争鸣和创新,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与会者还认为,目前我们应当处理好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关系。现在基础理论的研究往往被人们忽视,认为无用,实际上,应用研究如果没有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撑,就会陷入经验化和狭隘化,就会走歪路,学术生命不会长久。领导部门重应用可以理解,但理论工作者自己要懂得科学发展的实际规律,在学科建设上对待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时,不将其能互相对立,不可偏废一方。中国是一个大国, 是一个文明古国,不搞基础理论研究就会使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没有后劲,没有发展。
三、培育:学术社团的功能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社团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普及与宣传。
与会者指出,学科理论的根源是群众的实践和对实践经验的提升,理论的科学性要受群众实践的检验,而理论的价值也在于指导群众的实践。所以学科建设不是理论家们的关门建设,而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开门建设,既要在贴近群众的实践中提高,又要花大力气向群众普及,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共享”。普及有多种方式、途径,可以用深入浅出的理论著作方式向群众传播,也可以面对面地向群众进行理论宣传和咨询。近年来社联、各学会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理论咨询、普及活动。这不仅是种服务、奉献,也是滋养、检验,是学科建设的一种基础性工程。理论只有为学科建设奠定了群众实践的基础,才有实际的价值和无限的生命力。
与会者还提出,学会工作者要加强对学会自身的研究,即加强对学术社团与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等相互间的关系。研究中国学术社团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影响和地位,以增强学会工作中的理性成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界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这是对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和使命。有会长认为,思想库不是单学科或各学科理论相互叠加的保藏库,而是各学科理论互容、互融、互动、互进的动态组合,是一个不断丰富兼容的宝库。
与会者认为,市社联要根据十七大报告精神,组织相关学科学会多开展一些跨学科的学术活动,除了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外,还要抓一些决策性的学术研究,对上海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如对上海改革开放三十年如何评价、完善的问题、如何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以及其他一些社会问题等等。以此来增强各学科的整合性。
与会者还提出,市社联应争取在市一级的社科规划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争取有大型的社科研究项目专题立项和经费支持。要重视社会团体在组织上的独立自主性,既要争取领导支持,又要淡化官方色彩,以保证学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