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联工作 > 正文

市社联举行本市社科界学习十七大报告座谈会

发布日期:2007-10-19

        10月15日,市社联组织本市社会科学界部分专家学者收看中央电视台关于党的十七大开幕式的实况转播,并举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座谈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潘世伟,以及本市社科界专家学者代表40余人出席会议。
        一、报告博大精深、思想深刻,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专家学者们在座谈中指出,胡锦涛同志的报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立意高远,思想深刻,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市哲学学会会长陈章亮指出,胡锦涛同志的报告从历史的高度、广度和深度,阐明了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报告气势恢宏,博大精深,高屋建瓴,统揽全局,是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也是一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美好未来的宏伟蓝图。报告把解放思想作为推进改革发展的一大法宝贯穿始终。回顾近3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我们先后经过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和发展模式姓“社”和姓“资”的辩论。当前我们正面临新一轮的思想解放,这次解放思想与前两次解放思想相比,更加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建设。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改良主义,以及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理解中解放出来。
        市经济学会会长袁恩桢认为,胡锦涛同志的报告体现了创新、务实、平和的鲜明特点。“创新”体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并且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充分展开,提出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新思想、新论点,整篇报告就是理论创新的新成果。“务实”体现在既实事求是地总结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重要经验,全面系统地提出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深入发展的步骤措施。报告对于问题并不回避,既在总体概括部分全面讲述,又在具体建设举措部分深入分析,这是过去没有的。这些都反映了党中央领导集体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平和”则体现在分析国内外大势时,既观点鲜明,又语言稳健,展示了成熟自信、坦荡沉稳的领导风格。
        市社会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卢汉龙指出,报告对科学发展观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并揭示了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即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只有社会均衡、协调发展,才真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这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创新。
        二、报告内容丰富、求真务实,指明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方向
        专家学者们认为,胡锦涛同志的报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系统总结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对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了全面的部署,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市委党校副校长、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副会长王国平认为,报告在构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蓝图上体现五个全新的角度:一是奋斗目标;二是战略规划,特别是重点阐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发展规划;三是创新理论,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四是实施纲领,每个建设中都有纲领性的规定;五是重大举措,提出了具体、实在的举措和要求。
        同济大学李占才教授认为,整篇报告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根红线,体现出浓厚的亲民情节。报告还首次把“分配和社会保障”从经济建设部分放到社会建设部分加以阐述,凸显了保障社会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目前我国贫富差距确实存在,但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改革、调控,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矛盾,不至于也不应该使用“激进”手段“均贫富”。
        市政治学会副会长孙荣认为,报告把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作为全面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如何做好政府公共服务工作,并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的政治改革应该走与经济改革相互适应、配套的道路,努力实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的总目标。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革中一个十分关键又非常困难的课题,每项改革都触及许多人的利益,会遇到很多的障碍,需要审慎从事。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前提是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政治稳定、维护社会生活的有序化、维护中央权力和威信的统一。 
        上海师大石文龙副教授认为,报告在论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更加强调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明确指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加强民主监督,发挥好舆论监督作用,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报告还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拓宽民主渠道,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这些举措促使“依法治国”的重要方略更加具体、深入。
        上海师大高惠珠教授认为,报告充分强调文化作为“软实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既坚持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原则性,又适应了文化受众自主性、选择性和多样化的时代特点,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认识论的理论创新。
        市委党校刘宗洪教授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是加强党的建设。报告把“使党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作为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新内涵,把“提高执政能力和加强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全面阐述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总布局及其重点内容。报告明确提出“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着力建设高素质的领导班子,着力增强党的团结和统一,着力提高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新要求,全面阐述了党的建设的理论和努力的方向,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入了新的境界。
        三、社科界要明确任务、发挥作用,努力做好报告的学习、研究、宣传工作
        专家学者们表示,当前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结合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认真做好十七大精神的学习、研究、宣传等工作,推动党的十七大精神更好地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
        袁恩桢认为,报告为经济理论工作者留出了巨大的理论研究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宏大的理论体系,必须从一个新的高度、以及时间与空间等不同角度展开系统研究。这就要求经济理论研究必须与生态研究、社会研究、文化研究等联系起来。报告关于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创新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协调区域发展等内容,提出了大量新的重大课题,需要经济理论工作者切实深化有关研究。
        市党史学会会长张云表示,报告对过去5年乃至过去30年我们党的各方面工作作了科学的总结,我们党史学会要组织广大党史学者认真学习,并将组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竞赛,我们还要对党的指导思想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方面进行历史分析,组织理论研讨。
        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表示,报告对理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使命。我们要推进理论创新,深刻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认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研究、宣传和普及活动,努力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掌握群众,转变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力量。
        最后,潘世伟副部长讲话。他要求理论界要以学习、研究、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主线,不断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一是树立认真学习的态度。社联和各学会要把学习十七大报告作为当前的头等大事,采取各种形式组织专家学者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报告精神。二是明确自身重大责任。五年一次的党代会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专家学者的理论生活、学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理论界要以此为契机,认清自己承担的责任,紧密联系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满足各方的理论需求。三是开展深度理论研究。报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创新理论,也是对理论界提出的新的研究任务,我们对此要加深认识、准确把握,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挥积极作用。四要推进宣传普及活动。根据市委、市委宣传部领导的要求,我们要以东方讲坛为依托,通过深入广泛宣讲十七大报告精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理论更好地转换为物质的力量。五是做好决策服务工作。理论界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报告提出的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新要求,发挥理论界的力量和优势,做好决策咨询服务工作,把理论认识、学理思考、思想素材更好地转化为具体的思路、制度和举措,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服务。六是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各个学会要在市委宣传部、市社联的领导下,积极做好有关组织协调、动员、宣传等工作,把十七大精神的学习、研究、宣传不断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