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社会科学理论研究更好地服务上海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际,今年4月至8月,市社联开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上海改革发展”专题征文活动,共收到应征论文222篇,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市法治研究会、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市政治学会、市领导科学学会、市哲学学会、市妇女学学会、市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市档案学会、市监察学会等11个学会表现突出,获得本次征文活动优秀组织奖。
9月6日,市社联举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上海改革发展”专题理论研讨会。黄仁伟、张雄、鲍宗豪、周智强、秦德君、郝宇青、周锦蔚、陈锡喜、沈关宝等9位专家学者作重点发言或评论。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潘世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刘世军出席会议,市社联秘书长朱耀人主持会议,本市社科界专家学者及部分学会负责人100多人与会。
一、坚持正确方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
专家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和团结奋斗的旗帜。实践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
上海社科院副院长黄仁伟教授以“解放思想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为题发言。他指出,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中关于“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的重要论断,是为我们党的光辉历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所检验证实的。解放思想就是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黄仁伟教授认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理论体系。解放思想,就是要不断吸取人类文化中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我们既要从经典作家的个别结论、个别原理中解放出来,从长期束缚我们头脑和行动的“左”的教条中解放出来,又要从西方模式的本本、概念中解放出来。所谓解放思想无禁区,可以理解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探索无禁区,吸收人类的先进思想无禁区。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张雄教授指出,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他认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伟大“革命”。这次“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按照“社会发展的逻辑”对原有社会结构与体制进行全方位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变革,其系统性、深刻性和复杂性是史无前例的。这种社会变革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产生了三次飞跃,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大富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29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充分证明,改革开放每深入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就更趋深刻、更趋完善、更趋成熟。
华东理工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院长鲍宗豪教授对科学发展观的逻辑意蕴进行了阐发。他认为,科学发展观既是对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理论的历史继承和超越,又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延续。从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邓小平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明确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一脉相承关系。科学发展观既从战略层面回答了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21世纪如何发展、依靠谁发展等问题,又从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出发,提出了如何通过“统筹”的方法,实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其蕴含的逻辑来看,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自然逻辑、人文逻辑、社会逻辑的辩证统一。
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探讨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
在大会交流中,专家学者紧密结合当前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各自学科背景出发,在学理层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
解放日报评论部周智强主任围绕建设和谐文化的背景、内容、路径等问题作了发言。他提出,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建设和谐文化要以“和谐”的价值取向为中心,正确处理和谐文化与领导文化、先进文化、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致力于减少文化的差异、隔阂、冲突,增加文化的沟通、认同、融合。
上海市政治文明办秦德君处长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建设是依照小康社会、法治社会、和谐社会这个演进路径不断深入的,这一延伸、递进的过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由经济发展、政治发展再到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随着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中国步入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建设时期。他认为,在生活质量上,和谐社会以人们的“体面”生活为其特征;在社会结构上,和谐社会是中间阶层占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在政治领域中,和谐社会是“法理性社会”而不是“伦理性社会”;在国民品质上,和谐社会是“公民社会”而不是“臣民社会”。他进而指出,小康社会、法治社会、和谐社会,以及公民社会最后归根结底是实现人的发展和人的现代化,而公民社会则是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底蕴所在。因此,培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时代精神为取向、以民族精神为基础的公民文化,树立国家责任意识,砥砺和激荡公民心智,对于实现现代化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郝宇青副教授对当前中国的“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指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冲突事件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利益诉求,而是因曾经遭受过不公平对待,长期积累下不满情绪,感觉到自己是显在或潜在的被权力迫害者,于是借机表达、发泄不满情绪引发的冲突。无直接利益冲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治管理、政治控制系统的弱化以及政治统治权威的下降,其政治后果是严重的,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他指出,我们应当把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放在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这一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考察,采取理性的态度正确处理这类矛盾和问题。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关键还在于推动政府及其官员工作方式的调整和转化,推动公共政策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以人为本”转变、各级政府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有理由相信,一个服务型的、理性的、负责任的、公正的政府,是可以防范和化解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的。
最后,潘世伟副部长对本次征文活动进行总结。他指出,这次征文活动在市社联有关部门的精心组织、各学会的大力支持和本市社科界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下,取得了圆满成功,突出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围绕党的创新理论,推动重大问题研究。征文活动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特别是立足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实践,同时兼顾当今世界的发展变化,力求在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研究上有所突破。这些论文既有社科界对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理论认识,也有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和建设“四个中心”中的核心问题、难点问题的学术研究和对策思考。
二是精心组织,广泛发动。社联根据市委宣传部的要求,把这次活动作为本年度学会学术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发动,重点组织,向所属100多个学会发出征文通知,并通过社联网站、《社联通讯》等发布征文通知。社联还召开了重点组稿工作会议,对征文活动进行重点部署。
三是参与广泛,论文质量高。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本次活动共收到征文222篇,共有34个学会积极推荐论文参与征文活动。其中,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档案学会、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等提交的论文超过了20篇。本次征文活动还得到高校、党校、部队院校以及党政机关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征文作者单位不仅涉及复旦大学、华东师大、交通大学、市委党校、社科院等85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还包括市政治文明办、市高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市总工会、市发改委、市房地局等近30个政府机构,甚至还有部分区县宣传部、民政局、街道等基层党政部门也参与了本次活动。
四是理论和实践互动,征文成果结构合理。大量应征论文围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对十六大以来党的创新理论进行了有深度、有价值的阐释和发挥。本次征文活动还对实际工作部门给予了充分关注,注重吸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文章对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解读,如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问题、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城市的对策研究、上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研究、上海城市社区自治管理研究、和谐社会中的家庭建设问题,等等。这些论文不仅仅有对问题的关注和梳理,对现象的描述和揭示,更有对工作的深层思考和对策措施,较好地体现了本次活动的主旨。
潘世伟在讲话中指出,上海的社科工作者要继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研究,一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二是要坚持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三是要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前景。广大社科工作者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按照“始终坚持四个坚定不移”的要求,深化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工作新格局的理解和把握,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