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联工作 > 正文

结合上海特点,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发布日期:2007-10-17

        日前,市委宣传部、市委党校、市社联、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共同发起召开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10个博士点单位负责人会议,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潘世伟,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吕贵等出席会议。会议认为,在中央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上海应该主动积极地结合地方特点,培育多样化的公共平台、系统性的服务机制、多层次的研究队伍,使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形成总体指导、统筹协调、扎实推进的新局面。
        一、认真总结经验,分析把握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面临的形势
        会议认为,自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来,上海根据地方特点和优势,将中央的战略要求具体化为地方的工作目标,注重地方特色、强调贯彻落实,积极拓展马克思主义研究公共平台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有成效、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扎实推进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6年初,在中央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调整为一级学科后,我们立即在当年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学科专场由市社联、市委党校、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市各高校、社科院以及党校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学者和教研人员积极参与。会议还特邀了兄弟省市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知名学者作专题演讲。与会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核心价值及其当代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和“国外马克思主义:新进展、新态势、新成果”三大专题展开深入的交流研讨,并通过新闻媒体和报刊杂志对会议信息和会议成果进行深度宣传,努力提升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辐射力和社会影响力。
        2007年初,我们进一步创设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旨在组织上海各高校、党校、科研机构、学术社团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定期举办研讨活动,推出系列研究报告,逐步形成一个全市性、专业化、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公共平台,引领、推动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截止目前已举办过三次有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第一次研讨会由市社联与市委党校联合主办,主题为“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第二次研讨会由市社联与复旦大学联合主办,主题为“中国发展模式:公共服务与建设和谐社会”,第三次研讨会由市社联与上海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主题为“资本?文明?人的发展”。每次研讨会,我们都注重主题选择、宣传策划和成果发布,研讨形式活泼,学者参与踊跃,社会反响良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对论坛的举办特别批示,给予充分肯定。
        现在,我们又召开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10个博士点单位负责人会议,系统梳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力量和资源,交流研讨各博士点的学术信息和研究动态。会上,专家们认为,上海通过全市性、专业化、高水平的学术年会和研究论坛,凝聚研究队伍,交流学术观点,展现学术成果,培养学术新秀,有效地整合本市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方面面的资源,在全国具有开创性意义,有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学科水平,有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社会影响,有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社会地位,有利于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地位和作用。
        专家们指出,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级学科单独设立,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普遍倍感振奋。但从全国的普遍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由于是刚刚增设调整的一级学科,目前学科建设尚存在一些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研究领域不够凸显,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往往在学术界地位不高、认同不够,在职称评定、学术评价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致使研究队伍难以扩大,博士、硕士生源质量难以提高,已经在开展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中青年学者难以真正潜心于学术研究。第二,研究体系不够完整,在申请一级学科博士点的时候,“借船出海”的情况比较明显,很多增设调整的二级学科依然设在原先院系,未能切实、深入地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专业研究,致使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整体性不够。第三,学术积累和学术交流不够重视,学术研究偏好新的领域、新的主题、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往往浅尝辄止,而对基础理论的深入研究不够,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中国现实问题的水平不高、能力不强,特别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深入解读不够,致使学术积累欠缺,学术交流难以深入进行。这些都是我们在努力深化落实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二、加强领导、统筹协调,使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有特色、有作为、有影响
        会议部署了上海未来一段时间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具体举措。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潘世伟在会上指出,今后工作中要继续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紧紧抓牢队伍凝聚和资源整合,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争取有所作为。
        一是要加强对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总体指导、统筹协调和整体推进。要探索和促进形成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单位实体、学术团体和专家个体三个方面的系统功能和资源整合机制。今后,市委宣传部要做好梳理、分析、引导和规划工作,通过各类载体和平台,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市委宣传部、市社联和市委党校要定期组织召开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各学科博士点单位负责人会议,通报学术研究动态、交流学术研究观点、切磋学术研究方法、分享学术研究成果,努力使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形成全面推进、整体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是要制度化、经常性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资源支持。市委宣传部、市社联和市委党校要进一步重视推进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宣传、学科建设和学术交流,今后要通过上海市马克思主义学术著作的出版资助,通过学术论坛的工作经费支持、新闻宣传和成果发布支持,通过基础类学会活动基金,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支持力度,积极探索新的资源支持途径,切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止资源流失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为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提供更多的、经常性、制度化的资源支撑。
        三是要精心组织学术年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并努力打造成为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年度盛会,交流研讨一年来上海的专家学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习研究上,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基本观点的深入解读上,在涉及上海改革开放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探索上取得的丰硕成果,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扬马克思主义主旋律。        2007年的学科专场要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精神和党的十七大初步成果研究。第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不断增强学术研究的理论功底,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当代性的深入研究。第三,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深入分析在高度开放的全球化进程中,在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渗透的过程中,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践中的指导地位这样一个新的时代课题。
        四是要精心培育“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目前,论坛已经成功举办数次理论研讨会,并完成初创阶段。下一步要转入完善、发展阶段,在推进原则上,要坚持政治性、工作性与学术性并重,要坚持共建共享,注重资源整合、交流互动,要坚持联合主办、共同参与,要坚持学术研讨与学科建设兼顾、学术研究与社会宣传兼顾。在具体工作中,要按照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同志的批示精神,抓好主题策划,在“深”字上多下功夫,要围绕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如何在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如何在上海当前推进文化大都市建设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等问题展开。
        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吕贵认为,市委党校是上海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坚强阵地,是上海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中坚力量。市委党校下一步要更加注重搭建平台、做好服务,积极主动地承办每年度的上海市社科界学术年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与全市性学术团体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携手共进,进一步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支持力度,坚持理论的学术性与实践的指导性并重,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宣传、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共同致力于推进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若干建议
        与会的各博士点单位负责人从深入推进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工作的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1、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市委党校和市社联要加强协同,每年度提出具体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提出推进的举措和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资源支持和整合力度,统筹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市学术年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以及各博士点单位的研究资源,整体规划、重点支持,切实推进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2、尽快编写《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点建设情况年报》,精心设计若干填报指标,每年年底申报一次,摸清各学科点的研究力量、学科建设、学术成果、人才培养以及教育教学情况等,做好整体规划的基础性工作。
        3、各博士点在课程设置、教材选择、专题讲义等方面要加强交流、共享,探索博士研究生交流听课机制,以便更好地培养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
        4、加强马克思主义对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研究,特别是要关注公共政策的形成机制,并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深入解读。
        5、加强对宣传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研究,特别是要从受众心理和宣传技术的角度研究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的实效性。
        6、进一步加强对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成果出版的资助力度,有计划地推出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著作,使上海在全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中有作为、有影响。
        7、即将成立的“东方青年学社”,要特别注重凝聚和培养上海的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加强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人才梯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