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联工作 >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本市举办2008年度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

发布日期:2009-01-20

        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30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30年。为纪念改革开放30年,推进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12月9日,由市社联、市委党校、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暨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年度论坛”在市委党校举行。本次论坛邀请了本市以及来自北京、湖北等地的三百多位学者。与会学者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这一公共平台,发表真知灼见,交流学术观点,热烈讨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理论与丰富实践。
        与会者认为,作为上海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探索与实践,我们必须在不断深化、完善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强化、凸显马克思主义研究在上海理论和学术发展中的主旋律地位。我们必须致力于通过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的创新性工作,使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工作更加有影响、有作为、有地位;使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更好地有组织、有载体、有队伍;使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更加有广度、有深度、有高度;使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建设更多地出人才、出观点、出精品;使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公共平台更好地凝聚人、鼓舞人、激励人;使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团队更好地迎接新目标、新任务、新机遇。
        一、发挥马克思主义研究年度论坛的基本特色和综合优势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是推进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载体。在活动安排上,论坛采用“1+3+X”方式,即每季度举办一次季度论坛,第四季度的年度论坛同时作为社科界学术年会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各高校不定期举办的以马克思主义研究为主题的理论研讨也纳入论坛的系列活动。在运作模式上,论坛在组织架构上设有组织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其中,市委宣传部发挥政治导向作用,市社联发挥枢纽型组织作用,市委党校发挥核心骨干作用,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博士点专家学者发挥主体性作用。在具体功能上,组织委员会负责把握政治导向,规划论坛年度的总体工作,设计年度选题和工作思路,注重分工实施,加强组织协调;学术委员会负责策划学术专题,演绎和细化年度选题,负责具体筹办论坛,编印论坛资料等;专业委员会负责各期论坛的具体实施,开展专题项目的选择和研讨,组织青年研究生分论坛等。经过探索和总结,这一论坛运行机制愈益完善,有效地凝聚和整合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各类资源,发挥了公共性特色和综合性优势。
        经过主办方的共同努力,2008年度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活动在巩固、完善以往成功经验的同时,又体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突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总结改革开放30年的基本经验的主题。本次年度论坛活动中,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成功发展的基本经验作出多学科视野的理论总结,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实性特点和独特价值作出理论梳理,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思想性、创新性的新观点、新成果。
        二是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上海特色。在本次年度论坛组织工作中,市社联更加注重整合上海各高校、党校、社科院、军事院校和研究机构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资源,充分发挥主要由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组成的学科专家组的重要作用,并邀请解放日报理论部、文汇报理论部负责人共同参与主题策划和成果宣传。这些都使得该论坛作为本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创新载体,其上海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
        三是突出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平台的公共性。本次年度论坛更为强调组织多学科学者共同参与研讨,除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之外,还邀请一些经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党史党建等学科的知名学者与会。主办方还注重相关学科的青年学者对年度论坛活动的参与程度,以加强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人才梯队建设。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作为全市性、专业化、高水平的公共平台,在交流学术观点、展示学术成果、凝聚研究队伍、培养学术新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进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了新贡献。
        四是突出参与性、互动性、开放性的有机统一。本次年度论坛在运作机制上更加注重发挥各个参与主体的优势特色,通过集成创新形成整体合力。全市各科研院所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博士点的专家学者和青年博士生积极参与,提交论文200多篇,比上届增加了33%,近30位学者在年度论坛上作专题发言、评论或主持,论坛的参与性、互动性、开放性进一步得到增强。
        二、改革开放30年是马克思主义第二次中国化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体实践紧密结合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成功实现第二次中国化的30年。会议代表紧密联系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历程,对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功实现第二次中国化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成功地在当代中国实现第二次中国化,主要原因有: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文献得到广泛的传播;二是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影响;三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的提高;四是当代世界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能够实现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具有相通之处;为了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我们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更加要注意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提升我们的民族精神。
        复旦大学陈学明教授指出,所谓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来指导中国实践,不是本本主义,不是教条主义,更不是僵化的。要正确地完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把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与中国实际相联系。
        复旦大学俞吾金教授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的关系进行考察。他认为,要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国际化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关键在于透彻地理解并把握当代中国社会和实践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表现出来:一是社会背景。长期以来,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片面解读,导致了当代中国研究者们对中国社会和实践的特殊性的漠视。二是历史境遇。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历史落差。当代中国人追求现代性时,必须把现代性的价值系统与前现代、后现代的价值系统区分开来,既要坚持现代性的立场,又要批判地借鉴前现代、后现代价值系统中的合理因素,从而对现代性的价值系统做出必要的修正。三是现实道路。当代中国社会是从传统的宗法等级制社会和近代以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中脱胎出来的。
        三、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的30年
        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谱写了伟大实践与伟大理论交相辉映的新篇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运而生,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会代表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回顾、总结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宝贵经验、成功探索,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
        上海市委党校陈丽凤副教授认为,中国改革模式提供了4方面成功经验: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化改革;二是采取渐进式改革策略,并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关节点的实质性突破;三是形成执政党与人民群众上下互动的改革推进方式;四是以独立自主的大国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
        中央党校沈宝祥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遵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同时还结合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是在这三者统一的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结果。我们应当把这几个方面联系起来,以新的视角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华东师范大学陈锡喜教授联系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当代价值进行了若干思考:第一、在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仅有利于反对否定四项基本原则错误思潮,也有利于克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僵化思想理论。第二、在社会阶级结构越来越复杂化、无产阶级队伍本身也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首先是坚持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理论立场,它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中,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上。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的基础、社会的结构、发展的动力,以及人的活动在其中受到的制约和作用等观点,而非坚持所谓由“物质运动”决定的五大社会形态依次“线性”更替的“普遍规律”。第四、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就要坚持从人的实践出发,从实践中遇到的社会矛盾出发,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求实和创新的统一、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统一、科学精神和民主政治的统一。
        四、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深入发展的30年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为指导,在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经验进行深刻总结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和时代特征。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自觉地把国情与世情结合起来,从而赋予马克思主义研究一种世界历史的眼光。复旦大学余源培教授指出,用这种世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可以得出几点认识: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重要的机遇期,要善于发现机遇,敢于面对挑战,把中国更好地发展起来。第三,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有忧患意识。
        上海市委党校袁秉达教授对如何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活动中,相继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七大在整合三者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概括,这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集大成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利于以此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前理论界的重大战略课题,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的首要任务。我们必须以科学态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集成创新的方法整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这一理论体系增添鲜活的内容,使之更加科学、丰满和成熟。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奚洁人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自觉的集中体现和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并进一步表明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价值立场。
        华东师范大学都培炎教授对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创新的过程进行了回顾。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围绕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扬弃与创新依次经历了“反思与超越”、“传承与发展”、“融合与创造”三个阶段,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对中国传统文化扬弃与创新的经验和启示是,应当从历史与现实、当今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广阔视野审视和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建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和谐关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更加自觉地进行文化创新,实现当代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