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市委党校联合在市委党校召开了“学习领会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精神座谈会”,来自党校、高校的20位社科界专家学者出席了座谈会。
一、讲话意义重大、内容丰富,对于进一步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具有重要作用
与会者普遍认为,胡锦涛总书记“6?25”讲话意义重大。一是为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提供基础,为清除各种混乱思想的干扰确定了科学坐标;二是确定了十七大的主题和基调,为十七大的胜利召开作了思想理论方面的重要准备;三是明确了今后的主要任务。
有的学者指出,这篇讲话的内容十分丰富。其一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确定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大问题;其二是对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进行了历史定位,并对其内涵作了科学的具体的阐述;其三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个方面对于中国如何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阐述;其四是强调坚持“四个坚定不移”,进一步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有的学者认为旗帜是方向、旗帜是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于毛泽东,立于邓小平,发展于江泽民和胡锦涛。“6?25”讲话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要问题。讲话指出要坚持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和阶段目标的关系,大力推进“五方面建设”,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条道路必须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
有的学者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关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不是民主社会主义,也不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有的学者从认识论与价值论结合的角度,强调实践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和源泉,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实践为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创造了必要而有利的条件。实践同时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最终归宿和唯一标准,为理论创新提供了纠偏机制。
有的学者从思想方法论的角度,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理论思维与实践思维、系统思维与辩证思维、求真思维与务求思维、检验思维与评价思维、工具思维与价值思维、民族思维与全球思维、共性思维与特性思维、矛盾思维与和谐思维的有机结合。
有的学者认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需要处理好九大关系:解放思想与发扬民主的关系;第一次现代化与第二次现代化的关系;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改革开放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发展的全面性与重点性的关系;发展的目标与方式的关系;发展的现实性与长远性的关系;发展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关系;战略决策与战略执行的关系。
三、“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指导,充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强大生命力。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继续和发展,植根于中华文化传统之上,借鉴了西方思想家关于发展的有益理论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的继承和创新。科学发展观阐明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创新的突出点有:在发展目的上,坚持以人为本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中关注民生与党的宗旨紧密相扣;在发展方式上,注重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注重各个方面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阶段上,从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形成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而又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发展综合性上,五大建设相辅相成,形成完整体系。
有的学者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一命题的提出,凸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的传承与创新。社会和谐适应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协调发展的本质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基本特征和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有的学者认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两个核心理念,体现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形势、新情况下,着力就发展中的城乡、地区、人群收入的不平衡日益扩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制度的缺失等问题所作的战略部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面“旗帜”上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八个大字,将成为十七大的主调。“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核心理念和战略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成为我们的精神支柱。
四、积极推进党的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
一些专家学者就党的建设谈了学习体会。他们认为,在新的历史阶段上,党的建设迫切需要解决诸如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指导思想的问题,怎样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问题,基层党建的组织形态问题,党内民主建设问题,党的作风建设问题等。其中的关键是党内民主建设。专家学者进一步指出,党内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实现要依靠党内民主,而党内民主的发展要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关键是完善集体领导制与党内代表大会常任制这两种制度。党内的领导层在制度建设方面应该发挥表率作用。
还有的学者就行政体制改革谈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他们认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推进。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就要求我们加大服务与监管职能,坚决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以及对经济行为的过多干预,更好发挥市场的配置功能和调节作用,增加政府对市场的规范和监管职能;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机构的设置,实现部门之间的有效协调;还要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