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进上海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和学术交流,2007年6月16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组委会、上海社科院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以“资本?文明?人的发展”为主题的“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这也是论坛创办以来举行的第三次研讨会。
        “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由上海社联联合有关单位于2006年12月共同创设,旨在组织上海各高校、党校、科研机构、学术社团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定期举办研讨活动,推出系列研究报告,逐步形成一个全市性、专业化、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公共平台,引领、推动上海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本次论坛除了邀请上海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一级学科点的专家学者外,还特邀了来自北京、浙江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名学者参与研讨。市社联党组书记潘世伟、上海社科院常务副院长左学金、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姜义华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童世骏、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刘世军、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吴晓明、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吉、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院长程恩富、浙江省社联常务副主席蓝蔚青、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原副所长李鹏程等出席。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资本?文明?人的发展”的主题,就资本文明与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现状、最新研究成果和未来发展趋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关于资本文明发展的趋势及其内在制限
        研讨中专家指出,资本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产生文明化趋势,可以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自身这三个方面来理解。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说,资本内在地要求“探索整个自然界,以便发现物的新的有用属性”,“采用新的方式(人工的)加工自然物,以便赋予它们以新的使用价值”;从人和他人的关系来说,为了扩大消费范围,资本也促使“普遍地交换各地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产品和各种不同国家的产品”,使得社会成员“不仅普遍地占有自然界,而且普遍地占有社会关系本身”;从人自身来说,为了扩大消费范围,资本内在地要求“发现、创造和满足由社会本身产生的新的需要”,即资本不仅要满足人既有的需要,而且要创造出人的新的需要来加以满足。
        资本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它一定要突破现有的生产能力和生产手段的限制,一定要突破现有的消费数量、消费范围和消费种类的限制。突破这些限制的过程,也就是文明进步的过程,也就是资本发挥其文明化作用的过程。当然20世纪前期以来,以消费社会为形式克服其内在限制的资本的“文明化”趋势,有可能隐藏着一种新形式的内在限制——资本的“野蛮化”趋势,即“虚假需求”和“消费异化”,这种趋势表明,市场经济或许只有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才不至于最终走向自我毁灭。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提供了一个希望,既利用资本推动文明的功能,又遏制资本的负面作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非但不是异类、荒谬,恰恰相反,市场经济要发展就必须和非市场的要素结合,就要和社会主义结合,只有这样才能限定市场对资源的快速耗尽,以及对人的欲望的无节制满足。
        二、关于资本的现代性问题及中国的选择
        专家一致认为,现代性问题是当代学界的核心话题,因为人类已经步入现代社会,人们不仅看到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看到了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看到了物质财富的极大涌流,人们还同时感到了现代社会的深刻危机:两极分化、霸权主义、恐怖袭击、环境污染、人性异化、精神缺失等等。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造成现代社会危机的根源是现代资本,正是资本使人成为一种失去生存意义的工具性存在。不可否认,现代社会是随着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但是科学自身不可能成为社会的主导,相反它只是资本创造财富的工具,也就是说,在现代社会,不是科学驾驭资本,而是资本驾驭科学,科学只有在被资本购买并为资本服务时,它才是生产的。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当中国毅然走上了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时,中国应对资本采取什么态度呢?专家认为,社会主义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并把绝大多数人的幸福和共同富裕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因此平均主义不可取,放任资本的发展更不可取,唯一正确的思路是承认市场经济,承认资本是现有的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最有效方式,并想方设法进一步激发资本的活力,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国家调节逐步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第一步,满足所有人的生存需要,避免暴力冲突,实现社会的初步稳定;第二步,初步满足社会化大生产对生产者的基本要求,使他们具备必要的文化和技能,包括劳动者本人和他们的子女;第三步,使劳动者获得与生产力同步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的真正特点,也是社会主义的真正优势,即以绝大多数劳动者的发展为自己的目标,从而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力。
        关于中国发展的现代性问题,研讨中也有专家提出,当前推动中国发展的实际上有三种现代性:一是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性,二是以劳动为核心的现代性,三是以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核心的现代性。三者互相制约而又积极互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便是由这三者构成的一场现代性三重奏。
        三、关于资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
        研讨会中专家认为,我们不能忽视我们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和谐社会建设的,而市场机制的核心是贯彻资本原则。资本的两大基本原则就是竞争原则和增殖原则。资本的竞争原则按其本性不可能造就“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而与资本的增殖原则联系在一起的发展必然是“片面”的发展,并不是全面的发展、科学的发展。资本的这两大原则从总体上说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并不一致。
        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复杂性就在于,一方面必须继续贯彻资本原则,继续面对我们经济关系中一些与和谐相冲突的成份,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超越资本原则,限制资本原则的负面效应,为实现社会和谐而努力。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艰巨性来自于我们这样一种现实处境:我们将在实施与和谐社会从本质上是冲突的资本原则的前提下去实现社会的和谐。
        至于如何驾驭好、支配好资本原则,如何在实施资本原则与创建和谐社会之间保持一种合理的张力,这正是当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一道时代难题。我们一定要利用我们创造性的知识和智慧破解这一难题,如果我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就是对人类社会所做出的一项重大贡献。
        本次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围绕“资本、文明与人的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贴近现实。资本,不仅是经济学问题,也是哲学问题、历史问题;不仅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尽管马克思离开我们100多年,无论资本还是劳动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然而马克思研究现实和社会变化的科学态度、基本方法还有很大生命力。上海有这样的力量、也有这样的责任,通过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这样一个全市性、专业化、高水平的公共平台,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