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社联工作 > 正文

以十七大精神思考上海改革发展

发布日期:2008-01-03

        11月11日,市社联召开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与上海改革发展”为主题的座谈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社联党组书记潘世伟主持会议。来自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的部分专家与会。与会者结合中央领导对上海提出的“四个着力”的新要求,紧密联系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的实际,从理论上分析解读和深刻把握党的十七大报告,按照十七大新的精神来思考上海改革发展,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建议措施。
        一、对上海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进行深刻反思,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
        与会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对国家的过去、现在、未来有了清醒的定位,上海的发展理念应当联系整个国家的治国理念,联系整个亚太的国际大格局,深刻反思上海的发展模式和道路,认真思考、谋划上海的空间地位、历史方位和发展路径。
        1、关于城市发展模式
        有的专家认为,近年来,上海城市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当前我们必须梳理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城市发展模式中出现的偏差,在大思路、大战略上着力纠偏,把新的思考、新的规划与十七大的战略部署紧密结合起来。上世纪 90年代以来这十几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其重点是上海城市的形态文明建设。遗憾的是,上海在实现“三年大变样”之后没有及时提出后续的城市发展大战略,没有及时把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城市的内涵拓展和功能提升上来。进入21世纪,上海发展缺乏世界抱负、全国视野。
有的专家认为,现在总体感到上海的事情越来越难做,遇到的瓶颈和制约越来越多。比如,上海仍旧依靠土地批租、外资投入、基础设施来拉动经济发展,其空间已经十分有限。上海发展现代服务业、引进国外高端服务受到了很多政策方面的限制。如果我们对原有的发展定位没有产生新认识,对国际大都市内涵的理解没有出现新变化,还在延用老路子、老办法推动发展,受到的制约必然越来越大。
        有的专家指出,上海有的农村地区发展滞后于整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不仅农民人均收入的水平低,有的村庄甚至不通公共汽车,行政村到居民组的道路还没有硬化,这类问题应该尽早提上议事日程,使上海这些地方的农民享受到均衡的公共服务。
        有的专家还指出,上海自身的腹地过于狭小,在周边省市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上海的地位出现边缘化的趋向。上海如果仍旧不能把长三角作为自己发展的腹地,其更为长远的发展目标将无从谈起。
        2、关于自主创新
        有的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重大战略,这是我们这个国家的当务之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也是上海发展的关键,我们要在整个国家的大战略中有所作为,争取地位。这些年上海发展的成就没有转化为城市内在的素质,上海没有转变成为一个有内生力、有内在创造力的城市。上海制度创造能力较低,制度供给能力较弱,这不仅是政府的问题,而且是市场、社会发育不足的表现。
        有的专家认为,上海是一个具有强大活力的城市,近代以来不断积聚的上海的民间活力并没有消失。如果上海本土人、上海干部队伍的危机感、竞争力、创造力没有被激发出来,上海就会成为一个让别人来“秀”的大展台,就不可能真正有创造力、想象力和活力。
        有的专家认为,上海科技创新的主管部门职责不够清晰,制约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市场化。上海的科技创新资源被地方化、部门化,重大科研创新项目没有吸引全国、全世界最强的科研力量参与,有限的科研经费仅仅为上海的科研机构使用,没有产生更大的效益。
        3、关于社会建设
        有的专家认为,十七大报告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可见解决民生问题的现实性、紧迫性。我们应该结合上海实际,以民生问题为重点,体现出对社会培育的长远考虑。上海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对资本的“尾巴主义”的倾向,缺少为维护公共利益而对资本进行应有的制约,默许低权利、低保障的发展必然迁就资本、亏待劳动,这也是造成大量民生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社会建设的关键是建立“社会公共体”的观念,强调阶级利益服从公共利益。解决多民族、多宗教、多阶层以及大城乡差距、大行业差距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
        有的专家指出,我们对社会保障政策的理解过于消极,给人们造成了“出钱买太平”的印象,过度的社会保障也会制约经济发展。政策设计的合理性、合法性、操作性还有待增强,比如上海的廉租房政策在设计上、操作上都存在一些不足,并没有产生明显成效。
        有的专家认为,上海的民间组织、社团管理没有走在全国前列。上海在社区民间化方面的改革步伐显得迟缓,民间组织的活力还没有得到充分释放。
        4、关于政府管理体制
        有的专家认为,长期以来上海形成了“强政府、小社会”的模式,这是当前影响和制约上海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大瓶颈。上海的国资、国企受到政府的保护太多,创新能力、竞争能力不够强,民营经济只能在国营经济的缝隙中求生存,发展空间狭小,上海的民营经济没有对国营经济产生具有决定性的冲击力。
        有的专家认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曾经对上海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从目前条件来看,这种管理体制需要一定的改变。上海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被这一模式割裂,上海城市发展的这篇大文章被作小了,导致了上海这座城市“碎片化”,即“国家利益上海化、上海利益区级化、区级利益部门化”。
        有的专家认为,上海的许多事业单位仍旧处在计划经济体制管理模式下,掌握了很多公共资源,没有“以盈利为目的”,更没有按照市场的要求加以界定和管理,导致“日子好过、问题很多”。
        5、关于干部队伍素质
        有的专家认为,干部队伍的素质高低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这对当前上海各项事业的发展尤为重要。现在上海的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令人感到忧虑,一些专业性强的岗位并没有让最专业的人士来做,干部队伍整体上还存在年龄老化、知识层次较低等问题。
        有的专家指出,目前上海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不佳。上海被定位为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对此上海广大干部群众具有一定的自豪感;另一方面也必须看到,在陈良宇案件发生以后,上海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受到了较大影响,责任感、危机感、主动性都不够强。
        二、对上海实现科学发展的模式、路径、布局提出思考和建议
        与会专家对上海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认为上海高速发展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由整个国家大战略推动的。90年代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浦东实行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始终处在全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上海应该有更远大的抱负、更宽广的视野、更领先的观念、更科学的谋划、更有力的举措。
        1、增强危机意识,把握历史机遇期
        有的专家指出,当前上海要强调发展的危机意识,牢牢把握今后五年这一重要的历史机遇期,趁势而上,谱写上海发展的历史新篇章。有的专家建议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应在全社会响亮发出“二度创业”的号召,以进一步增强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有的专家建议,上海应该积极争取新的特殊机遇,比如“申办2020年奥运会”以及“行政区域的重新划分”这些历史性机遇。市委、市政府可以组织力量进行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并且采取措施积极推动这些设想转变为现实,使之成为上海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性契机。
        2、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
        有的专家认为,自主创新是上海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着力点之一。上海的自主创新应该以集成创新为主要路径,这也是一条适合上海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海的科研资源有限,不可能样样研发。我们要从上海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一些创新成果,做出别人、别的地方做不了的研发项目,重点在装备制造、医药、IT、生物、材料等领域寻找适合上海的产业和项目。
        有的专家指出,上海要进一步提高经济政策的供给能力,特别要在制度创新、制度建设方面作出更大的成绩,起到全国性的示范作用。上海不仅要依靠政府进行制度创新,还要更加着力推动市场、社会的发育,发挥它们在制度创新方面的重要作用。
        有的专家认为,政府要充分调动民众的创造性,激发其进取心,发挥其想象力。让外资、民资、新移民、农民工在上海享受“市民待遇”,这有利于增强、激发上海本土人的竞争力、创造力,从而让上海这座城市迸发出新的更大的活力,让上海成为全国、全世界创业兴业、施展才能的最好空间和舞台。
        3、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城市管理体制
        有的专家指出,社会、企业、大学、政府、政党是决定上海未来发展最重要的力量。上海要抓住机遇培育公民社会,实现政府转型。当前上海要切实转变“强政府、小社会”的管理模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市民社会、民间团体的力量,政府要用法制、用服务管理城市。政党要提升执政能力,领导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领导现代社会实现转型,学会用社会资源建设社会,发挥政党作为社会建设核心力量的作用。
        有的专家建议,我们要对“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模式进行重新思考和评估,在中央加强宏观调控、适当收缩权力的背景下,原来由市政府下放给区县级政府的一些权力可以考虑适当收回。
        有的专家认为,社会建设的关键在于“社会公共体”观念的建立。我们要充分利用2010年世博会这一契机,加强志愿者组织建设,发挥它们在城市重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还要把志愿者活动作为长期的社会资产,充分发挥其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从而提升整个社会对生命意义、生活方式的认识。
        4、大力改进干部管理体制,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有的专家认为,我们要抓住人才这一振兴上海的根本因素,加大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加强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并建议,市委、市政府要以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为契机,转变和提升上海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对上海的干部队伍有一个公平的评价,振作和激励上海干部队伍的士气。
        有的专家建议,上海应该更加解放思想,突破观念、体制上的瓶颈,强化市场观念,让有竞争力的人从事专业性强、要求高的工作。我们可以参考香港斥巨资办好香港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以及上海中欧工商管理学院的办学模式,在城市规划、社区建设、教育、医疗以及文化产业的专业化、国际化方面有所突破。上海要充分发挥大学在提升城市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化大力气办成几所具有全国一流水平的大学。上海医疗卫生事业,以及出版、印刷等文化产业也可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广泛地吸纳外籍人士、海归人才加盟,把这些事业做强、做活。
        5、上海要在全国取得应有的地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的专家指出,上海要把国家战略和地方战略更加紧密结合起来,充分激活地方的积极性,努力开展符合上海实际的新探索和新实践,在全国范围发挥上海的示范作用。长期以来上海一直强调要“帮忙不添乱”,不发全国声音,结果上海丧失了在全国范围内的“话语权”。全国不能取代上海,上海的自身定位也不宜过高,上海要在领先全国和服务全国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
        有的专家认为,上海应该有更多的溢出效应,更好地服务全国。上海不仅要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利用中央对上海的政策优势,大量吸收资源,同时要发挥对外辐射、对外扩散的作用,按照国家战略的要求大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资源流动、配置方面发挥公共平台的作用。为此,上海要建立强有力的推动机制、运作机制,在这方面还需要我们加强研究,形成切实有效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