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7-08-27
上海《社会科学报》记者就上海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创办的缘起、定位、特点、机制与效果等,对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副主席潘世伟进行了专题采访。
记者:上海的学术年会创办于2003年,为国内最早的大型、综合性人文学术交流论坛的风气之先。当初发起创办学术年会这一“新生事物”的依据是什么?
潘世伟:学术年会是由上海市社联与本市社会科学“五路大军”联手打造的,我们酝酿发起创办学术年会,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因素:
第一,宏观背景的客观需要。几年前,中央和上海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都下发了专门文件,强调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四个同等重要”,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也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要求作为学术性群众团体的社联更加自觉地发挥团结整合的作用。学术年会是在这种背景、要求和氛围下积极实践的产物。
第二,学术繁荣的基本要求。在繁荣人文学术的系统工程中,我们认为,学术平台是硬件设施、结构要件和形态文明,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学术发展既要彰显个体创造、个性展示、个人追求的特点,又要进行学科交流、观点碰撞和思想交锋。学术年会就是这样一个学术交流的公共平台。
第三,创新载体的实践需要。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种论坛,往往学科性、专题性和专业性很强,而相对缺乏不同学科、专业间交流与对话的综合性载体,不能很好地实现跨部门、跨领域、跨专业的交流、融合和启迪。学术年会希望在这方面作出回应和探索。
记者:四届学术年会的成功举办和发挥重大学术、社会影响,一定与它拥有独到、独特、独有的核心理念、目标定位有关,您能否对此作一概括?
潘世伟:好的。学术年会创办于四年前,它的酝酿策划的时间更早。在吸取社会各界,特别是专家学者智慧基础上,年会一开始就形成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定位,主要有以下方面:
第一,打造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公共学术平台。年会推崇思想互动、批评交流、对话交锋,超越了行政、专业与观点流派的边界,成为学者相聚切磋、相互学习的学术公共空间。各种思想、观点在此汇合与聚散、检验与完善。它是学术交流的平台、展台和擂台,也是感受、分享公共知识、理性与智慧的精神家园。
第二,聚焦时代课题,倡导经世致用。这一学术旨趣在历届年会主题中得到充分体现。今年年会“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全球化与中国经济”、“中国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等论题,无一不显示出深切地关注当代中国的现实,深入地探究所处时代的变化,深沉地强化中国特色的本土情结,深刻地提出各种挑战的解决方案的使命感。这种追求与我国知识分子学术报国理想和情怀相吻合。
第三,推动“人文上海”建设。上海的繁荣,不仅体现为物质文明、生活丰裕,是一个财富的上海,而且应当体现为精神文明、文化发达,是一个人文的上海。城市的风格、底蕴、精神品位,软实力的养成,需要学术思想的熏陶和浸润。年会自觉地将学术研究与城市文明和谐发展有机结合,将人文学术的智慧成果及时地转化为城市的文明指数、科学规划、精神境界和思想财富。这也是年会年复一年举办的根本动力所在。
记者:学术年会由哪些结构性的内容板块构成,举办至今又有哪些最新特点和进展?
潘世伟:学术年会已成为制度化、规范化的交流载体,主要以“学术活动月”形式展开,概括地说,形成了“1+6+X”的框架结构:“1”是一个年会全体大会,每年12月中旬举行,主要由主题学术报告、名家学术讲演等组成;“6”是六个专场,分别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专场、哲学?历史?人文学科专场、政治?法律?社会学科专场、经济?管理学科专场、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专场、青年学者专场。“X”由若干学会学术活动组成,比如,第四届学术年会有53个学会、民办社科机构参加。
记者:普通学术项目坚持下来已属不易,成长为上海乃至国内学术界都有一定声誉、标志性的品牌,必定有内在的机制、流程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这方面经验具有共享价值和启发意义,能否也作一介绍?
潘世伟:在这方面我们只能说有了一些粗浅的心得体会,比如,年会要坚守学术性,体现学科交融、砥砺学问、繁荣学术这个基本追求。年会吸引人之处,主要取决于学术精神、理性激情和思想张力能否得以迸发和展现,这是学术的恒久魅力。
比如,年会探索开放性的互动的机制,让各高校、科研院所、学会担当年会学术活动主角,发挥主体性作用。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学会会员是年会最主要的组织者、参与者、推动者和忠实听众。各高校争相加盟参加学术年会,形成全市联动的年会组织模式。
再比如,坚持品牌化发展思路。学术也需要宣传广告效应和公共形象建设。年会坚持学术质量、效应与影响三因素的统一。既讲究学术活动的内涵设计、整体安排;又重视形象展示、特色勾勒、细部特征,推出统一的标识、公益广告、年度文集,丰富和凸显高水平学术论坛的象征符号;还与新闻媒体合作,推介宣传重要成果。
记者:您能否介绍一下学术年会举办与不举办有什么主要不同,特别是对学术自身发展到底能产生哪些实质性的效果和影响?
潘世伟:可以肯定地说,有没有学术年会大不一样。每届年会的信息一发布,许多老师、青年学子、普通市民和兄弟省市同志要求参加,出现“一票难求”情况很能说明这种情况。
就对学术发展的影响而言,主要体现在成果、人才和氛围三方面:
第一,催生创新成果。不同观点的高度聚合与相互促进,是酝酿、孕育新的理论成果的“酵母”。四届学术年会收到的论文约2500篇,编纂年会文集13卷,字数1000万余字。其中相当数量成果被评为市一级的优秀成果。
第二,锻炼培养新人。年会是展示学者才华风采的舞台,也是培养、发现和推出学术新秀的平台,有一种“人才蓄水池”功能。在年会的专家队伍中,青年学者、研究生占相当大比例,成为最富有活力和朝气的群体,代表着上海人文学术界的明天与希望。
第三,形成和谐的学术氛围。年会成为一种共享、共建、共有的学术空间和公共资源,积极培育和形成了上海人文学术的团队意识、整体效应和公益活动的氛围。
也正因为年会有这样的效果和作用,让我们从中也真切地体会和分享到了学术组织、知识创造、集成创新、思想激荡所独有的魅力、快乐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