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2月7日,市社联召开2007年上海市社联委员会(扩大)会议暨上海市社科界迎春座谈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郝铁川出席会议并讲话,市社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潘世伟对2006年社联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2007年社联工作要点作了说明,市社联委员以及所属学会代表200余人出席会议。
郝铁川同志充分肯定了2006年度市社联工作,并对广大社科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为上海社科事业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2006年上海社联积极整合、调动本市社科界各种力量,大力建设公共平台,取得了显著成绩。全年工作体现出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一手抓阳春白雪,一手抓下里巴人”。社联一方面通过决策咨询和社科评奖等工作为领导决策服务,为社科界服务;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东方讲坛等各项工作,举办了大量深受欢迎的讲座,为提高社会大众的精神生活质量提供服务,这是符合学术发展规律的。二是“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学术社团管理要着眼于增强活力,做到活而不乱。2006年,社联通过加强学会党建、开展评优活动等,推动各学术社团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社联还通过举办学术年会等学术活动,打造了全市性、高质量的公共学术交流平台。我们要继续致力于上海的学术繁荣,让上海涌现更多像王元化这样的大师级人物,他们是这座城市最闪亮的“名片”。
郝铁川同志对2007年社联工作提出以下几点要求: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学会活动创造各种条件。目前社联所属部分学会在经费上遇到一些困难,这是有关学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市委宣传部和社联要积极给予扶持。各学会也要积极争取政府购买服务,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把课题研究的成果转化为学会的经费来源。社联要探索课题申报程序等工作机制,为学会开展学术活动提供服务。2、在增强社科界的大团结、大联合、大整合上下功夫。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一定要提倡“百家争鸣”,允许存在不同的声音。社联及所属学会要善于团结广大专家学者,引领不同的学术观点以正常的方式、在正常的场所进行发表。要建立规范有效的工作机制,以社科项目立项、评审等为抓手,吸引、凝聚广大社科工作者,更好地实现社科界五路大军的大联合。上海的社科资源分布比较广泛,社联要进一步打破行业、部门的界限,牢固树立“为我所用”的观念,紧紧围绕社会科学事业的大发展整合一切积极因素。3、在深化品牌培育方面多做工作。东方讲坛作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品牌,要巩固领先优势,不断推出名家名师,完善选拔评优机制,实现品质的新提升。讲坛还要与有关单位、特别是与高校实现联动,为特聘讲师在讲坛开展工作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4、围绕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开展学术研究。本市社科界专家学者要结合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开展学术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比如“转变上海经济增长方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社保基金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都需要广大专家学者在开展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有较高学术含量、参考价值的理论观点和对策分析。
潘世伟同志在讲话中运用多媒体的形式,回顾总结了2006年市社联整合全市各种社科资源,建设“学术研讨和学术交流”、“学术社团管理”、“决策咨询服务”、“社会化宣传教育和社科普及”、“学术成果发布和评价”等五个公共平台的情况。潘世伟同志还对2007年市社联工作要点作了说明。他指出,2007年社联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凝聚引领广大社科工作者,进一步构筑各种公共平台,全面提高社联整体工作水平,努力开创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七大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的召开。2007年,社联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把握导向与繁荣发展相结合,深化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二是规范管理与功能培育相结合,提高学术社团建设和管理水平;三是对策研究与信息服务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决策咨询服务力度;四是品质提升与拓展辐射相结合,做好惠及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五是巩固阵地与扩大影响相结合,提高理论刊物的办刊水平;六是队伍建设与内部管理相结合,全面推进社联各项工作。
会上,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林尚立、市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姚仲华、市社会学学会秘书长潘大渭、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方晶刚、宝山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肖晓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开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杨永华等作了交流发言。有的代表认为,广大青年学者要更加积极地回应时代的要求,认真钻研学术著作,深入研究重大理论问题和学科前沿问题,不断增强学术意识、国家意识和人类意识。有的代表谈到,新的一年学会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勇于开拓创新,开展多种学术研讨活动,不断提高学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有的代表指出,学术年会作为人文上海的一张“学术名片”,要更加注重细节安排,办出自身特色,吸引广大社科工作者积极参与。有的代表强调,东方讲坛要秉承宗旨,关注民生民情,关注先进文化建设,延伸讲座的辐射效应,更好地满足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