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06-11-02
构建和谐社会 繁荣社会科学
——上海市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团体工作会议隆重召开
10月26日下午,上海市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团体工作会议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本市各学术团体代表约400人出席了会议。会上表彰了2003—2005年度的31个上海市优秀社会科学学会、3个上海市优秀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22名上海市优秀社会科学学会工作者,以及30项上海市社会科学学会特色活动。会议对近三年来本市学术团体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
过去的三年里,市社联认真履行市委、市政府赋予的本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社团和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业务主管单位的职责,“寓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坚持正确导向,加强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积极构筑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学术团体各项功能。主要从三个方面加强探索和实践,促进学术团体健康发展:一是创新组织机制。首先是抓好学术团体党建。迄今已有98%的学会建立了党组织,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全部建立了党组织。其次是抓好学会换届。通过规范化换届,努力使新一届学会理事会结构实现专业化、年轻化,提高其代表性和学术性。第三是把好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入口关,使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发展步入稳妥、规范的轨道。二是创新功能平台。在学术活动方面,市社联通过社科界学术年会、社会科学热点问题“一月一会”等平台,使学术活动常搞常新。在智力服务方面,市社联引导各学术团体特别是应用学科学会发挥人才荟萃的智力优势,努力为党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在社科普及方面,市社联以“东方讲坛”、“社科普及周”为主要平台,开展社会科学知识普及活动。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市社联在履行对社科类学术团体业务主管职能的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属学术团体实际,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深入开展了学术团体年报、创建“达标学会”、定期举办学术团体负责人会议暨党建工作会议、社团秘书长队伍培训、“三优一特”评选等工作,不断推动各学会和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
在2003—2005年期间,社联所属各学会共举办学术年会、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会等各类学术活动4439次,出席的专家学者共360288人次;组织实施并完成科研课题和决策咨询项目达522项;举办各类形势政策报告会、科普讲座、专业培训等共2272次,直接受众达602890人次。2004—2005年度,各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共举办学术研讨活动61次,近4000人次参加相关活动;完成科研课题和决策咨询项目30项,编著学术著作15种、500多万字,举办对外学术交流68次。近年来,各学会和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在学术科研、决策咨询、社科普及、公益服务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呈现出政治方向坚定、学术活动活跃、社会影响扩展、功能作用增强和自身建设规范的新局面。
会上,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代表作了交流发言。市妇女学会秘书长章黎明介绍了该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妇女观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关注民生,关注妇女发展事业,充分组织发动学会会员,推进妇女理论研究的经验。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鲍宗豪介绍了该院以立足浦东、面向上海、走向全国为发展路径,紧紧围绕发展理论的研究,促进社会科学“社会化”的有关工作情况。市历史学会副会长许纪霖就该会以设立面向青年的学会奖、举办“新视野”青年学术系列研讨会为载体,努力做好青年历史学者培养工作作了交流发言。市钱币学会秘书长顾佩兰在会上汇报了担任学会秘书长以来,努力创新,甘于奉献,在学会各项工作中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的工作体会。
市社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潘世伟在会上代表市社联党组作工作报告。他在总结以往三年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今后学会和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的工作提出了要求。潘世伟在讲话中指出,我们要进一步认识新形势下加强社团工作的重大意义和目标任务。首先,要充分认识哲学社会科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要组织广大社科工作者认真学习、宣传、研究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其次,要充分认识学术团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实践,努力培育社会功能。第三,要充分认识学术团体在社联工作中的定位,努力构建“和谐社团”、“和谐理论界”。他要求各个学术团体切实增强“五种能力”,努力构建和谐学术团体。一是要增强凝聚力,在团结引导社科界知识分子上下功夫;二是要增强整合力,在推进学术研究、学术交流上下功夫;三是要增强影响力,在参与决策咨询上下功夫;四是要增强传播力,在社科知识宣传普及上下功夫;五是要增强创造力,在促进自身建设上下功夫。最后,他结合当前形势对做好近期学术团体工作作了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