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评奖 > 评奖工作动态 > 正文

彰显学术风采 弘扬学术精神--上海市第六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圆满结束

发布日期:2006-12-31

        2006年12月14日,上海市第六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电视颁奖典礼在广电大厦演播厅举行。市委副书记殷一璀、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仲伟等领导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者颁奖。本届社科评奖优秀成果获奖者,本市高校、科研院所、学术社团的有关负责人和专家学者500多人出席了颁奖盛典。
        本届社科评奖共收到申报成果1565项,根据公平、公开、公正原则,评出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49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33项;评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71项,其中一等奖19项,二等奖48项,三等奖151项,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40项,网络理论宣传优秀成果奖10项,王元化、蔡尚思、王养冲三位学术大师获得本届学术贡献奖。
        一、认真组织协调,申报评审过程公开透明
        本届社科评奖加强组织协调,严格规范程序,社科评奖的奖项设置、评审机制等不断完善,申报数、参与面实现新的突破,评审过程更加公开、透明。
        1、精心筹备,参与踊跃
        在市委宣传部的领导下,2006年初就组建了社科评奖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围绕增设奖项、增加评奖归口单位、调整评审程序等方面,开展了调研论证、文件起草、征询意见等一系列筹备工作。
        4月20日,市评奖办召开评奖工作大会,发布本届评奖信息,来自本市100多家高校、科研院所,100多个社科类学会的负责人,以及本市主要新闻媒体参加。在4月20日~5月20日的一个月申报期内,社科评奖网站的总点击数超过15000人次,平均每天有500人次,全市共申报成果1565项成果,比去年的1117项增加近40%。这些申报成果涉及单位130余家,作者1000余人,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学者就达430余人。
        2、五大奖项,层层评审
        本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不再对各归口单位设置申报限额,所以申报数量大幅增加,由上届的164项增加到本届的269项,增幅达64%。经市评奖办统一组织初审、委托专业机构复审、政治审读、并经终审认定,共有49项成果进入公示程序。
        本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全市共接受申报成果1078项,比上届的857项增加了221项,增幅达25%,经各归口单位初审、委托专业机构复审、政治审读、并经终审认定,共有218项成果进入公示程序。
        本届学术贡献奖全市共推荐13项成果,经过各归口单位初审,其中有7项成果进入复审程序。市评奖办公室组织了学科组复审和综合复审共两轮评审,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出王元化、蔡尚思、王养冲三位学术前辈获得本届学术贡献奖,进入公示程序。
        本届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申报范围扩大、数量增加、内容更为丰富。本届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除了原先的党政研究机构和高校等归口推荐单位外,新增了大口党委、工青妇等15个重点推荐单位,申报数由上届的80项增加到144项,增幅达80%。申报成果的内容更加丰富,政治类、文化教育类成果明显增多。经过严格评审,共有40项成果进入公示程序。
        本届首次设立的网络理论宣传优秀成果奖,组织动员充分,申报成果的数量较多、质量较高。在一个月的申报期内,评奖办共收到61篇网络理论宣传成果,其中市互联网舆论宣传领导小组办公室就选送了25篇网络评论文章。根据成果的学术价值,以及所发表网站的影响力、成果点击率和转载率等指标,经过严格评审,共有10项成果进入公示程序。
        9月4日~10月4日,五个奖项共320项获奖成果在《文汇报》、市社科规划办和市社联网站上同步公示。公示期间,市评奖办未收到任何异议。
        二、坚持探索创新,不断扩大社科评奖的社会影响
        近年来,为了不断提高社科评奖工作水平,扩大社会科学的社会影响,我们在奖项设置、评奖程序、评审方法,以及组织和宣传等方面一直在进行孜孜不倦的探索创新。本届评奖我们又在以下几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
        1、创新优秀成果电视颁奖的形式
        为进一步扩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社会影响,本届评奖在颁奖形式上首次借助电视媒体,这在全国是首创。市委宣传部、市社联和上海文广传媒集团的有关同志通力合作,起草拍摄大纲、电视脚本、颁奖词,进校园、入书斋,访问专家学者,挖掘素材,拍摄短片,充分运用电视的特长,全方位、多维度地展示专家学者的学术风范、治学之道、品格魅力。上海文艺频道和东方卫视对颁奖典礼都作了转播。电视颁奖以富有创意、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学术成果、褒奖学术人物、弘扬学术精神,大大增强了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宣传力度和社会影响。颁奖典礼后,解放日报、文汇报对获得学术贡献奖和一等奖的专家及学术成果也作了整版的报道。
        2、增设网络理论宣传优秀成果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专业学术性网站、网络论坛、专家学者的个人博客等逐渐成为社科理论成果发布、交流和宣传的重要载体之一。本届评奖首次设立了网络理论宣传优秀成果奖,奖项主要是奖励本市专家学者在网络论坛发表的具有学术原创性,对于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以及分析重大社会现象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有社会影响力的文章,进一步做好繁荣、引导网络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
        3、推动理工类院校开展社科研究
        近年来,本市理工类高校的文科发展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引进了一批学术骨干,青年学术新秀也逐步崭露头角。为此,本届社科评奖进一步扩大评奖归口单位,并增加各归口单位初审入选数,鼓励和促进理工类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从获奖数统计分析来看,这一举措效果明显,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项申报数比上届增加64%,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项申报数比上届增加25%。这次评奖,一些理工类高校的获奖数比上几届有明显上升。
        三、反映学术水平,充分发挥社科评奖的示范推动作用
        本届社科评奖充分反映了近年来上海社科界探索研究的优秀成果,展示了上海社科研究的整体水平,必将对今后一个时期上海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
        1、重大学术成果纷纷涌现
        本届获奖涌现出一批文化积累性的重大学术成果,这些作品都是作者十几年、几十年潜心研究,或者专家团队集成创新的成果。如汇录历代学者关于古文字形、音、义考释成果的大型工具书《古文字诂林》,将千百年来历代学者的古文字研究成果荟萃一起,百余名专家历时14年,构起了一座中国语言文字学的长城,这在中国学术史上是第一次。13卷800万字的大型丛书《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对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脉络进行系统梳理,其规模、体例和水准超出了国内外同类研究成果,展现了上海社会科学研究的综合实力和协同攻关能力。倾注几代人心血, 46卷1100万字,记录2000多年的上海发展史的宏篇巨著《上海通志》,为我们清晰完整地记述了上海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这次评奖还涌现出《关于资本的哲学思考--读<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永远的马克思》等一批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这些优秀成果体现了近年来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界持续探索创新的丰硕成果和理论结晶。
        2、学术关照现实蔚然成风
        关注民生、关注社会是学术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近年来,本市社科界紧紧围绕上海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以及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以求真务实的学风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实证研究、建言献策。本届获奖成果如“巩固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规范农村收入分配”、“ 发展现代服务业”等都对一些重大现实问题作出了积极回应,充分体现了理论界贴近现实、贴近群众的思想共识和探索成果。
        3、青年学者群体崭露头角
        本届社科评奖获奖作者的年龄结构更加年轻化,中青年作者在获奖者中所占的比重进一步加大,尤其是一、二等奖获奖作者更为明显,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新秀不断崭露头角,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据统计,在本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论文类的320项获奖成果中,40岁以下的作者有96人,一等奖的19项成果中,有7项成果的作者在40岁以下。获奖作者的年轻化,充分体现了上海的学术文化薪火相传,后继有人。